你聽過「油症」或是「米糠油事件」嗎?如果換個名詞,講成「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中毒事件」,相信大家就會有感覺,這應該是很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為什麼米糠油裡面會出現多氯聯苯?
和多數的公害事件相似,很多都是工廠不當排放廢棄物(例如:水俁病、RCA、台塑越鋼事件),或設備管理不當,導致製造過程中不應該混入食品當中的物質,跑到生產線上。
1968年10月,日本北九州市的カネミ倉庫株式會社,在製作食用米糠油「カネミライスオイル」時,使用多氯聯苯作為脫臭劑。理論上,多氯聯苯的管線應該和米糠油的管線是分開的,但是因為工程失誤,導致多氯聯苯的管線有破洞,所以在米糠油的產製過程中,多氯聯苯會跑進米糠油裡。
不僅如此,混入多氯聯苯的米糠油經過加熱之後,會變成毒性更強的多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米糠油正好是不少家庭會買來家裡料理的油品,不管是煎、煮、炒、炸都會加熱,就容易讓米糠油中的多氯聯苯變成多氯夫喃。多氯聯苯和多氯夫喃都屬於類戴奧辛(dioxin-like coupounds),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吃進去都會出現中毒症狀。
會傳給下一代的「カネミ油症」
因為這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最早是因「カネミ倉庫」這家米糠油工廠做的米糠油而起的,所以日文將這個食物中毒的症狀叫做「カネミ油症」,國際上則是扣掉廠商名稱,只有音譯後面兩個字,變成「Yusho(油症)」。
「カネミ油症」患者最先會注意到的是原因不明的皮膚病變,皮膚癢、變乾、變黑(色素沉澱),還會長出
氯痤瘡。長期下來可能會持續有倦怠感、手腳麻痺、食慾不振等症狀。由於多氯聯苯難以排出體外,一旦中毒幾乎是難以根治,甚至可以經由母體胎盤傳給胎兒,傳給下一代。
日本當時就曾發生,一名確診「カネミ油症」的媽媽,因為多氯聯苯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也會造成色素沉澱,新生兒剛出生時全身黑色,出生後 2週就過世,造成社會上很大的衝擊。
沒想到日本才在 1968年爆發米糠油中毒事件,台灣也在 1979年發生米糠油混入多氯聯苯的中毒事件,稱之為「台灣油症」,以茲區隔。
「カネミ油症」患者的認定方式
目前日本官方認定的「カネミ油症」患者累計達 2,322人(含已經過世的患者),但當時(1968)有高達 1萬4,320人表示自己身體不適。位在長崎縣和福岡縣的確診者各佔 3分之1,剩下的 3分之1則以廣島、大阪、愛知等日本西半部為主。
日本在
2012年12月修改「カネミ油症」的認定方式,除了經由血中PCB、PCQ或 2,3,4,7,8-pentachlorodibenzofuran(PeCDF)濃度判斷之外,只要在爆發「カネミ油症」當時,曾和確診者同居、一起食用過「カネミ倉庫」的米糠油、現在有健康問題必須要持續治療,不需要另外健診,就可以書面申請取得「カネミ油症」患者資格。
但也因為現行規定仍包含必須要在當時(1968)食用過「カネミ倉庫」的米糠油,使得「カネミ油症」的後代相對難以取得「カネミ油症」患者資格。此外,雖然目前已知多氯聯苯或類戴奧辛物質可以透過胎盤或母乳傳給下一代,但臨床上有發現疑似爸爸傳給兒子的現象。
研究戴奧辛物質的攝南大學宮田秀明指出,目前很少有關於類戴奧辛物質對胎兒的影響,胎兒很有可能只需要比成人還要低的濃度,就會有症狀,所以不該用成人的標準來診斷,這很可能是當時沒有掌握「カネミ油症」患者後代的因素。
「カネミ油症」後代也有相同症狀
去年 12月,「カネミ油症」支援團體與「カネミ油症」受害者支援中心(カネミ油症被害者支援センター、YSC)共同發表的調查結果發現,「カネミ油症」患者的孩子輩(第二代)和孫子輩(第三代),有 6成都有出現和「カネミ油症」患者類似的症狀。這是 1968年發生米糠油中毒事件以來,首次只針對「カネミ油症」確診患者後代的研究。
YSC的調查結果指出,這些「カネミ油症」後代最常出現口腔疾病、眼疾,接著是關節、皮膚病和過敏佔了半數,另有 3分之 1的人有出現全身倦怠感。200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針對「カネミ油症」確診者的追蹤調查時也發現,有 4成的確診者表示自己的後代有身體健康上的問題,濕疹、倦怠感和容易流鼻血,都是特別容易出現的症狀。
YSC表示,如果比對日本政府過去針對「カネミ油症」確診者的調查,就會發現像蛀牙、濕疹和全身倦怠感等,都是「カネミ油症」確診者容易出現的症狀。YSC指出,目前「カネミ油症」確診者的後代很難被認定為「カネミ油症」確診者,沒有辦法取得醫療費補貼等救濟措施,呼籲政府應該要進一步追蹤調查「カネミ油症」確診者後代的健康狀況。
有鑑於此,日本政府在本月 25號和「カネミ油症」支援團體達成協議,從 8月起將會由全國油症治療研究班負責聯絡「カネミ油症」確診者,請確診者協助拜託晚輩參與後續追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