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生活變得格外單純,以前總是往外跑的活動型態(爬山、健身、游泳、瑜珈教室裡的瑜珈...)被迫向內收攝,卻也意外地發現身體和內心都自然地釋放出許多空間。變得可以一天有好幾次體能活動,也允許自己慢下來細細體會身體的各種面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迷上了禪柔(Gyrokinesis)。
舞者的瑜珈
禪柔運動,也有些人會用多面向脊椎運動稱之,相較於以維持脊椎曲度和控制僅活動單一區域為原則的傳統核心運動,禪柔以脊椎的多面向皆可動為出發點,在由腿部推蹬地面提供的力量與穩定之下,創造出脊椎與脊椎之間以及脊椎與四肢之間的空間,在活動之中去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
由羅馬尼亞舞者為了療癒自身舊傷而發展出來的禪柔,動作之中可見到現代舞、瑜珈、太極等活動的影子,動作多樣性頗高。
沒有標準動作的身體探索
雖然在課程中老師會示範動作,卻也在一開始就強調,在禪柔之中沒有標準動作,在符合動作原則以及無不適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跟隨著老師的口語引導自在地探索身體的可動性。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禪柔讓我感受到了在身體活動中少見的放鬆與自由。由於沒有制式的動作與體式,在練習過程中不需要太注意老師示範的肢體型態,可以專注在自身意念與身體的回饋,像是去發掘組成身體的拼圖,有時候去嘗試最細微的身體動作,有時候去體會身體不同部位的相對關係,感覺我的身體像一張地圖一樣,在腦海中展開。
也是在禪柔的過程中第一次經驗到我們的身體並不單純是骨架被肌肉與韌帶連接起來,我們並不是魁儡人偶,身體是一個張力結構體。在一次的探索中感覺到手臂的動作並不是從肩膀開始的,手臂扎實地與軀幹連結,手臂是脊椎的延伸。當動作從身體的中心出發,在外觀上看似相同的動作卻是輕鬆許多。
感覺自己就像一枚海星,全身都可以隨著呼吸同步擴張與收縮,身體的每一處都呼吸著。
一定要很累才算運動嗎?
在重量訓練之中我們刺激了肌肉生長也增加了肌力,在跑步或跳繩等運動中我們的心肺耐力增強了,那禪柔呢?只有當下全身舒暢的感受,身體的哪一項能力獲得累積了呢?在練習一段時間後,這個疑問從我的腦袋裡冒出來。
好像人就是得在壓力中成長,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身體的覺察力也就是體感,以及靈活度都不是能夠量化的東西,但難道質性的進步是沒有價值的嗎?
緊接著從腦袋裡浮現的是,行為的意義難道不能是行為本身?在我們人生中做的所有事情是否必定要累積些什麼才有價值呢?
活動的意義也許就是其本身
在知名瑜珈教師多娜.法喜的《瑜珈:身心靈合一之旅 》中提到,「瑜珈帶給我們最大的回饋其實就是瑜珈本身。」也就是說,在做瑜珈的過程,期間的體會與感受,就是做瑜珈的人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其餘的都是附加價值(例如肌力提升、柔軟度變好...)。也因此追求特殊或是高難度的體式都不是重點,只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體位法的外在型態給迷惑。
我想禪柔或是其他的身心學活動(如:費登奎斯的動中覺察)也是如此吧!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扎實地活在當下,跟自己的身體安靜地在一起,感受到身體與意識的連結,這就是我們體驗禪柔的目的,而結束後舒暢的身心,都是多出來的回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