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2019.02.05,發表於痞客邦部落格,經些許修改後在此發布。
很久沒有對一張「新專輯」這麼熱情了,熱情到最近每天基本上可以全碟循環三遍,最多的時候聽到六、七遍都不是問題!通勤聽、走路聽、唸書也⋯⋯(嗯?);熱情到我想突破拖延症、迫不及待想把這篇生出來!(遙望草稿夾那些完成度不一的文章們QQ)前面說「新專輯」,是因為有時候也會因為懷念而把一張舊專輯瘋狂聽很多遍,但除此之外,必須說這次真的很特別,因為即使是我本來偶像的專輯,也幾乎不會有在一段時間內如此上癮的感覺。或許是聽了能為心情加分但不是必要、或許是偏向細水長流可以慢慢聽的感覺(?),總之好像沒有過《神經誌》這種「一天一定要聽」的強烈渴望XD 不知道這樣的熱情會持續多久,但確信對這張專輯的熱愛將能夠細水長流。
如很多評論所說,因為曲風的關係,初聽時的確會一下子出現「跟誰誰誰好像、跟誰誰誰也好像」的感受。尤其身為陶喆的樂迷,一開始真的覺得很有陶喆的影子,而且是到一個每一首歌多少都能連結陶喆作品的程度,不過隨著越聽越多遍,越來越覺得能夠抓到他音樂的輪廓,就不再是同路線歌手混搭在一起的模糊印象了,他的戲謔、神經質、迷惘、真誠、細膩⋯⋯都透過音樂越來越鮮明,讓人不會想再拿他和其他歌手做對照。看過一篇關於他的訪問,被問到總被聽眾認為他跟誰相像有什麼看法,他說那是他們的想像太狹隘了!(類似這樣的意思)我覺得這回應太有趣了哈哈哈!我直接中箭XD 但我願意承認自己想像力不夠豐富哈哈~(聽的音樂不夠多QQ)聽完《神經誌》就會懂為什麼他這樣說了,他已自成了一個標誌。
每一首歌裡每個細節搭配得天衣無縫,整張專輯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這是何等難得。除了要在音樂製作上有強大實力,構思一張專輯的意象和故事讓整張作品的流暢性達到最高,這更是困難。或許就跟他在諸多訪問裡說的一樣吧,就是因為這些作品都是出自於自己的音樂脈絡、說的都是自己想說的,才可以那麼自然地打動人,不用感人肺腑的文案、華麗炫目的MV,一個誠懇說自己故事的人可以不用任何一丁點矯飾,頻率契合的聆聽者就可以近乎完全地領略他想傳達的。還是老話,喜歡什麼音樂還是跟緣分有關啊~(神祕論一點的話)還沒有多高音樂造詣,還沒辦法明確分析每首歌的作曲、編曲或者樂器演奏到底優秀在哪裡,只能說《神經誌》純粹就是合我胃口XD
Intro〈Step Into The Party〉的背景音讓整張專輯開始得很有畫面,也很吸引人,據說真的是在一場派對上錄下的。無縫接軌〈愛在什麼地方都有〉,專輯意外地在熱鬧的氛圍下揭開序幕。享受豐富的編曲,每種樂器各司其職地打造自己的氛圍:管樂的歡騰、鍵盤的浪漫和鼓的熱情,每次聽都忍不住搖擺起來。歌詞的巧思也是這首歌的亮點,有點茫但思緒又不簡單(完全從第一首就能感受這人的「神經質」XD),尤其喜歡副歌最後一段帶出愛在各種地點、渲染愛的無所不在。然而後來看到他說這首歌寫的其實是「虛假的快樂」,再回頭聽這段,才有種「愛在隨處都有似乎就是哪裡都沒有」的感覺,然後慢慢能體會這首歌在歡樂背後的陰鬱(?)。很特別的是份量介在和聲和主唱的女聲,讓這首歌多了些許迷幻。(p.s一下,我每次都以為「沒人能讓它停留」這句是韓文XD)
〈神探〉前奏一下就很有懷舊感,整首歌不論歌詞、編曲,都有著這種泛黃的感覺。跟著專輯的邏輯走,這首是延續上一首的派對,在曲終人散後尋覓一個人這樣的背景。不過單聽這首歌,也可以感受它傳達著:可能終其一生都在找尋什麼。在過程中,正以為找到有利線索,不禁得意,下一秒發現推測錯誤,就又懊惱了起來,這種心理的糾結和患得患失,像陰魂不散的包袱,但再無望還是不放棄找尋。可最感慨的是,你以為誰在跟你諜對諜、跟你攻防著,到頭來發現不過是自己,設局的和陷入的都是。最後只能對自己說一句:「我像個神經病。」超喜歡這首!即使在金曲獎上他喉嚨受傷,所以唱法上做了微調,往低音和著歌也不減歌的韻味。
總覺得〈Simon〉像濃縮了一部份人生的黑白電影。或許正因一開始聽就有這種感覺,其實沒發現整首歌有將近七分鐘,甚至還常會覺得聽不夠,可能整首的情緒,確實需要這樣細膩和完整的鋪陳,才足以構成一個讓人耽溺的空間吧。透過樂器層層堆疊和歌詞中對自己、對朋友的反問,迷惘的情緒很直接,也很沉重,迷惘的是跟所處的星球不相容,和世界的模樣遠不及原來的想像。「走著走著失焦了,你還記得我們曾說過的想望嗎?」然後,聽著尾奏貝斯、鼓、弦樂重複的旋律,到最後的淡出,有一種即使哭著也要爬著、走著的感動。「都還不晚吧,按著我們的期待去證明未來吧!」是聽著會掉進另一個時空的歌呢。
因為主歌效果器的關係(和歌詞情節可能也有關),〈如果我們當時一起會怎麼樣 〉不免讓人跟〈小鎮姑娘〉聯想在一起,也讓專輯走到這裡有一種突如其來的青澀感。緬懷錯過的青春或許是發揮不完的題材,因為多少都能勾起或甜或苦的情緒?特別喜歡第二段主歌的內容:交錯也無妨,至少在失意時,想到這個星球上還有個美好的你,曾被我遇上,這樣就夠了。千言萬語都化作作結的這句「感謝你曾出現我身旁」吧。喜歡整首編曲的氛圍(請問有哪首不喜歡?!XD),電吉他總有一種出其不意挑出什麼情感的效果。
中國的故事搭上西方的編曲,〈小師妹〉 的中西融合很特別,初聽覺得實在是太可愛,雖然也很惆悵。從「銀河面對面」的節目訪談中,聽他分享製作歌曲的巧思,包括氣虛一些唱、貝斯作為歌曲的主角,和拼貼弦樂作類似鍵盤的襯底等,不得不佩服他在製作上的細膩,之後又再細聽,也不得不說故事感真的有成功傳達,武俠小說的畫面自然地就跑出來了(雖然我根本沒看過什麼武俠小說⋯⋯)。
關於〈E.T.〉,最深刻的大概是整首歌裡,充斥的對於太空想像的音效,很酷!記得文案說這首是在敘述不適合的情人,但在看到文案前,我倒覺得這首歌給我感覺很幽默!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人,似乎永遠能最瀟灑地轉個圈說:「我就E.T.啊不然你要怎麼辦」XD 就讓這位外星人繼續在任何他想在的地方,找適合他的人吧。很喜歡歌詞描述,那位當事者看著E.T.有點無奈,然後又理性地以為有「愛情說明書」的雜亂思緒哈哈哈!(p.s.最近在聽他的新歌〈月食〉會聯想到這首~)
Interlude〈The Girl In Red〉場景又拉回派對了,重新把追尋紅點的故事接起來。想說中間的對白有點生硬XD
〈聰明不聰明〉又是讓人忍不住搖擺的歌,會忍不住一直跟著管樂走!這首的唱腔給我一種痞痞大男孩的感覺,算是和丁世光本身很有個性、很有型的形象有反差?但蒐集蛛絲馬跡就又回到了神經質的概念。很能感同身受這首歌想說的,可能是因為自己在某些事上也是這樣神經兮兮吧哈哈,喜歡默默探索、蒐集資料然後胡亂連結這樣(不正經的事特別會XD),不過,再計算、再盤算,常常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口〉是專輯裡編曲上和訊息上都相對簡單的歌,但厲害的是(腦粉語氣),即使是再平凡不過的失戀主題,他的作品還是可以很深地把整首歌的陰鬱、灰調充滿聽覺,於是純粹地跟著吉他,聽這個很憂愁的故事。(然後想提一下這首是專輯裡我覺得最像陶喆作品的歌XD 曲子上讓我連結〈普通朋友〉,歌詞內容上讓我想到〈說走就走〉)
知道他的第一首歌就是第一波主打〈不散的筵席〉,第一次聽就被富有未來感的編曲和各式音效給吸住。用輕快節奏包裝著傷感的主題,忍不住跟著律動的同時,也發現它的憂傷後勁那麼強;不過,整首歌還是一個飽滿跟釋然的狀態,越聽心境好像也會越明朗,只要相信著某種回環往復⋯⋯。在丁世光的Youtube頻道裡,專輯製作日誌其中一支是這首的電吉他,單聽真的真的很銷魂啊!!!然後,在廣播聽到時,我無數次因為前奏有一點點點像而認成丁噹、阿信的〈花火〉,才在想怎麼最近一直聽到這首歌,然後人聲出來才想到我又認錯啦(畫正字)。最後,老蕭在金曲獎開場唱這首,真的對這首的發揚做了長足貢獻呀~經過一天點閱率就這麼從兩三萬跳到二位數orz
專輯的主題是對愛的追尋,於是〈永恆的主題〉就是個美好收尾。即使就是首濃情蜜意的情歌,但偶爾還是被歌曲裡很直接、很純粹的感情給打動。喜歡這個曲風,查了一下原來叫作福音音樂。流行中帶有儀式感,很舒服。
真的很喜歡他這張,匯集多年功力的《神經誌》。尤其神奇的就是前面所說,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重複聽很多次這件事。就算離瘋狂聽這張的那段時間有段距離了,我還是很記得那陣子對想聽這張專輯的熱情,或說是多麽自然的需求。在想把文章完成的這幾天,又不停地聽專輯,有點困擾的是常因為太享受音樂、太沈浸在歌裡,然後就忘記記錄下腦袋閃過的想法或感覺了XD 整張專輯的行雲流水感,真的很令人著迷呀。要說是第一張總會被神格化我也不否認啦XD
整張專輯,每首歌編曲營造的氣氛我覺得都是成功且有連貫、不突兀的,論曲風,聽流行歌長大的我,其實對R&B不夠了解,就是很大眾的理解這樣。但聽這張專輯會讓我開始對R&B這個曲風做些功課,想要更了解、接觸更多,也更確定這個曲風是吸引我的。(之前聽陶喆、方大同好像就只有純欣賞,可能就是⋯⋯現在時候到了吧哈哈)。在歌詞上,每一首歌其實都有很高水準,重點可能在主題不見得新鮮,但透過他的思維、他的想像和他的反芻而寫出的詞,往往又多了些新意,也因此我常想,藉由歌詞其實很能感受每個靈魂的特別之處和必須存在之處,在展現獨特之餘,也讓靈魂間可以取得共鳴。像這張很多詞都不經意地讓我很有共鳴,可能我也是愛在自己小宇宙腦補、但又會損自己「自作聰明」這種矛盾的人吧,某種程度可能也有點神經質XD 在演唱上,確實感覺得到這可能比較不是他的優勢,不太會驚豔於唱功,也少了點辨識度,相較於創作跟製作是比較還好一點,不過我自己是覺得瑕不掩瑜(?),至少感情都能很完滿地傳達。
從幕後轉到幕前,丁世光本就帶著創作能量蓄勢待發,很快地也在專輯發行一年後就推出了兩首新單曲〈帶你回家〉跟〈月食〉(我懶散的發聽後感之速度還追不上他發新歌的速度)!在單曲循環新釋出單曲的同時,也期待著下張專輯的問世啦~不管是他的先或Ashlee的先都好!(再度腦粉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