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好書,看完的共通感想是,為什麼以前沒人推薦我看這些?如果早點看,不知道可以少走多少彎路。但是仔細一想,如果沒有上班或生活的經歷,沒有自己煩惱過,就算有人推到我臉上,我應該也不會想看。
第一次會想要刻意看書,只是單純在失戀時為了給自己找事做,剛好 Readmoo 那時剛出來,終於在日本也能看到中文書。當時隨便訂了目標要一年看50本,後來只看了37本,但是我開始發現原來我不知道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還有我煩惱的事居然八百年前就有人想過了,甚至寫下來了。這個收穫完全超乎我想像。
後來,雖然覺得讀書有用歸有用,但是真的還是要很刻意的去找時間才能持續下去,於是開始固定開讀書會。結果最近看書的一個很大動機之一,變成是想要跟朋友聊天、交換想法。以前以為30歲應該要過的大破大立,結果都在過肺炎生活。因為大家都關在家裡,跟朋友約線上聊天雖然比以前簡單,但是也因為每天在家裡,沒什麼值得的一提的大變化,要有話題也不容易。去年肺炎中的生日願望之一,是多跟有趣的人接觸。我發現我身邊已經很多「有趣的人」了,只是我平常碰觸不到他們的想法而已。因為有書這個媒介,可以聽到大家描述他們的內心世界,還能順便練習不打擾的傾聽,我真的很享受。
從2019年年中第一次跟陶玠伊一起讀書開始,用讀書會規範自己刻意讀書兩年了,而且看完要有感想,不能看完就算了。一開始半年看一本,到現在漸漸一週可以看一本。肺炎在家工作省下來的時間,一大部分都用在讀書上面。我覺得練習看書時,最有感的策略除了「找人一起看」這招大絕以外,還有「計算自己看書的時速」。現在決定要看一本書前,我會一定會先看字數,然後換算成自己要花多少時間。我看得不快,粗略估算是五萬字大約是花三小時,十萬字就是六小時,以此類推。再參考 Readmoo 上標的字數來換算,所以如果一天看一小時,十萬字的書實際上六天就能看完。再從約好讀書會的時間倒推,決定自己要從什麼時候開始看。把書換算成閱讀時間,除了讓這件事變成像看劇一樣可具體安排的活動,也能更明確的判斷要投資自己多少時間在這本書上。
我發現讀書會會有幾種讓參加者滿意的形式:說出內心煩惱、學到新知識、得到新的角度。我個人除了滿足肺炎的聊天需求以外,很大一個改變是,我會開始看別人推薦,但我原本沒興趣的書。一直自己選書的話,同一個領域的新鮮感會越來越低。而且書這東西,原本只是作者腦中的想法,但是為了要送到我面前,只能通過書名跟封面,這個超級壓縮過、甚至變形的形式,實在很容易被自己的偏見跟編輯的品味影響。透過一起看書的人的推薦,可以幫助我放下成見,更有效率的選書。我跟男友也有一個新的嘗試,每兩個月看一本對方指定的書,我發現我挑給他看的,也就是我過去兩個月內覺得最好看的,幾乎一開始都是別人推薦。
雖然比爾蓋茲跟巴菲特比我有錢很多,但他們興趣好像也是看書,他們有買書的錢跟看書的閒暇,我也有。這樣想,我突然覺得我好像也過得跟他們差不多了,哈哈。
離職倒數臉書連載中: www.facebook.com/gigi.wu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