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C突然問我,你有空的話怎麼不做些賺錢的事。我問什麼事。他說買房。喔~來了,資本主義的最佳詮釋者,我的同類。他不知道的是,我早就列了一串標的,還打過了五間銀行確認了貸款條件,問了不少前輩們意見,最後選了一間,結果落到要跟五個人抽籤,沒中。
C在肺炎期間,因為不能出門聚會喝酒省了不少錢,在家買了三間投資用的小房型,可以說是因為肺炎而生活變得高效的最佳範例之一。但是他自己還是租房。這可能跟每個人的投資哲理有關,但我還是每次都忍不住勸他,如果你要買,最該買的是自己住的那間,畢竟自住的話,政策可以說是千方百計地要讓你買下去,除了不用頭期款,房貸利率不到0.4%,十年內都會退稅,退稅的額度會高於利息,等於不只免費借錢還會賺錢。但是每次結論都是:他不會在結婚前買自住的房子。印象中其他單身的日本人同事們也幾乎都口徑一致。甚至我記得有位同事斬釘截鐵地說他絕對不會借錢。在日本房貸每個月負擔會跟房租非常接近,甚至略低,所以只要租得起就幾乎是買得起,大部分上班族不買是一種價值觀選擇。
大概我這個年齡的日本人,他們的爸媽應該就是在日本房地產泡沫前後成家、買房。那時房貸利率可以到9%,貸款期有些還可以到45年,但大家還是都毫不猶豫地借,導致房價崩塌後,房子的貸款殘債,都還大於房子的價值本身,只能守著逐漸老舊的木造房子,無法搬家。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印象太過強烈,讓我同事們到現在都認為自己住的房子就是賠錢貨、消耗品。可是事實上是,至少就我所知,雖然獨棟木造房的價格變動不大,但東京的大樓公寓從 2012 年開始就漲個不停,現在均價已經變成當時的 1.5 倍。好多人期待著奧運後跌價,但事實是是奧運延後的這一年一樣漲的飛快。現在已經到了跟泡沫破掉前一樣貴。跟那時相比,貸款利率卻幾乎只有20分之1。
我記得我三四年前去西雅圖出差的時候,那時候周遭的所有人也都在買(搶)房子,甚至聽說有同事的同事辭職去當仲介,記得那時的 Mentor 就同時裝修兩間房子,讓在日本住了一陣子的我大開眼界。回台灣時看到的情況就更不用說。果然手上有剩餘資金的上班族們的實際行動,就是資本主義的實踐寶典。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近連日本的風向都好像有點變了。幾個月前另一個同事的線上送別會,不管我怎麼換話題,最後都會繞回來房子。今年剛入社幾個月的後輩,也有天敲了我特地問買房子的事。 丞相,要起風了嗎?
離職倒數臉書連載中: www.facebook.com/gigi.wu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