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一個「飛鴿傳書」的情節,沒想到花了快一個多月的時間去尋找中過歷史中有關於鴿子來歷。主要參考明末清初山東鄒平人張萬鐘寫下了一部有關鴿子的專書-《鴿經》,這部專書一萬來字,收錄在康熙三十四年《檀几叢書》中,我蒐集到的版本是王世襄先生編釋趙傳集先生今著今譯的版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另外找到大陸韶關學院嶺南歷史研究所宋會群先生著《張九齡發明信鴿考》、《張九齡與中國信鴿通訊的發明》兩篇期刊論文;還蒐集到歷史當中一部分有關於鴿子的故事或記載。
記憶所及,生命中與鴿子有連結的兩件式,第一件事情就是鴿子的糞便韓隱球菌,感染後會造成腦炎、肺炎等疾病,所以從小被告知不要區摸鴿子,就算餵完鴿子一定要洗手;第二件事情是有關於我的爺爺,在我小時候他會去擄鴿帶回家「燻鴿」給我們吃。好吃嗎?賽鴿,當然不好吃。
鴿子的習性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鴿經》開頭寫道:「鴿,陽鳥,鳩屬。其頸若癭(ㄧㄥˇ,趙傳集解釋:癭長在脖子上的瘤,形容鴿子鳴叫時頸嗉膨脹的形狀),不雜交。每孕必兩卵,伏十有八日而化。」曾經見識過一對鴿子夫妻在家大樓外面的樑柱上結巢而居,居而產卵。
基本上母鴿覓食,公鴿會接下孵蛋的重責大任,所以會看到他們輪流孵蛋、輪流覓食的樣子。每當母鴿仔細檢查鴿蛋的狀況,翻轉巢中鴿蛋充滿母愛的場景會令人感觸良多,《鴿經》中記載一段有意思的文字:「五倫之中,以鴛鴦配夫婦,謂其交頸有別,守節不亂也。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焉,觀之興人鐘鼓琴瑟之想。凡家有不肥之嘆者,當養斯禽。」「家有不肥之嘆者」指的是家庭不和睦的意思,出於《禮記》。每天清晨我都會被鴿子夫妻「咕~咕~咕~」叫聲吵醒。後來颱風帶來強風暴雨把建在大樓樑柱間缺乏保護的鳥巢吹走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再也沒見到這對鴿子夫妻。
宋會群先生認為飛鴿傳書在歷史上有一定的貢獻。他說,人類對於傳遞訊息這件事情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
還記得我的父親是海員,周遊世界各地。一開始的通訊方式母親是寫信,後來有貴到嚇死人的衛星電話,近十年船隻上已經有無線網路。人類傳遞訊息的科技越來越方便。可是如果我們翻開《沈從文短篇小說集》裡面寫著滇、苗地區男女隔著山頭傳唱情歌,彼此傳情,互許終身的真情,這種通訊中依靠五官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來傳遞。
隨著社會發展,傳遞的訊息複雜化、抽象化,人們漸漸演化出各種新方式傳遞訊息,例如結繩記事、刻木計數等方式表達,再經過漫漫歲月人類發展出四千年來不間斷最有效率、最偉大的「文字」。
文字的演化從繁到簡,而文字的載具也越來越輕薄越便宜,從陶器、甲骨、金屬、竹簡、帛書到東漢蔡倫造紙,印刷術提高效率,訊息的傳遞逐漸方便。隨著政治權力從商、周的低階層帝國,發展到秦、和高度集權的國家。他們有人力、物力、資源去建立遍及全國的「郵亭」、「驛站」、邊防有「烽火台」,史書記載:「十里一郵亭(人送信)」、三十里一驛站(馬傳信)」,秦漢時每日傳遞速度一百里,到唐代一日三百里,宋代一日五百里。漢高祖劉邦在起事反秦前任「泗水亭亭長」,這「亭長」就是現代郵局局長。
但是這麼方便的文書往來僅僅限於官方文書往來。一般的人民是享受不到類似的服務的。民間的情形就像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裡的情節一樣,需要人代送信、代讀、代寫,非常不方便。
根據宋會群先生兩篇文章的考據,西元702年(唐天寶年間)著名的塞外詩人張九齡「發明」了「飛鴿傳書」。《鴿經》寫道:「張九齡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繫鴿足上,飛往投之,目為飛奴。」 ,宋先生引用五代後周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事》卷一〈傳書鴿〉條例:「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繫鴿足上,依所寄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說。」
基本上《鴿經》與《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的內容差不多。
中國歷史中有關於鴿子的記載不少,趙傳集先生引用《周禮注舒》卷四:「庖人掌共六處、六獸、六禽。」,鴿子就是六禽(雁、鶉、鵪、雉、鳩、鴿)之一,主要的做法跟我爺爺一樣,就是抓來烹之。
魏晉時期鴿子有了「意涵」,被當成祥瑞鳥,就像現代的「和平鴿」。到了唐朝,人對於鴿子的馴養有進一步的認識,民間出現「鬥鴿戲」、「放鴿」的活動。「鬥鴿戲」見於《封氏聞見記》卷七〈蜀無兔鴿〉引戴祚作《西征記》云:「開封縣東二佛寺,余至此見鴿大小如鳩,戲時兩兩相對。」;「放鴿」我找不到詳細的資料,望文生義可能類似現在流行台灣的「賽鴿」,所以僅止於推測,沒有實際證據可以證明。
但這也代表鴿子與人類生活之間已經慢慢融合。人類在馴養鴿子的過程中發現鴿子有「強烈的歸巢性能或導航能力」(宋會群),《鴿經》將鴿子分類成「花色」、「飛放」、「翻跳」三種。能成為傳信鴿的只有「飛放」一種,書中是這麼描述的:「飛放,非不離庭軒,此種六翮(音ㄏㄜˊ,指鳥類雙翅中的正羽(趙傳集),現代養鳥之人多會「剪羽毛」,就是將剪「翮」剪斷,避免鳥高飛遠走)剛勁,直入雲霄,鷹鸇(音ㄓㄢ ,一種貓頭鷹)不能摶擊,故可千里傳書。不論羽毛嘴角,晴有光彩,翅有骨力,即為佳品。」
除了送信、遊憩之用,飛鴿傳書漸漸被軍事所用。南宋初年名將曲端在張浚(南宋中興四將,害死岳飛他也有份,現跪在岳王廟四像之一)校閱軍隊時就曾經利用飛鴿指揮;明代兵書《投筆膚談‧方術第十》中鴿子已經被利用來當間諜傳訊的工具:「連雞縱火,封鴿代諜,馴獼劫營,驅獸突重者,所以因物之利也。」
幾千幾萬年來,鴿子在人類歷史的生活中,不論西方、東方都有一種特殊意涵,《聖經》故事〈諾亞方舟〉銜來橄欖樹的枝條是鴿子;古代航海傳送訊息、傳送平安家書或遺言的是鴿子(舶鴿);代表和平象徵的是鴿子;警徽上的代表也是鴿子。鴿子早就與人類息息相關。
雖然宋會群先生說張九齡「發明」飛鴿傳書,但是就證據力來說稍嫌薄弱,畢竟王仁裕著的《開元天寶遺事》只能稱得上是鄉野雜談式的筆記小說,算不上正史,不過他點出了鴿子在早期歷史中廣泛的運用。而且千古以來的文人騷客、佛教故事中都把鴿子當成一種充滿人性光輝的動物,歷朝歷代中也不少皇帝喜,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南宋高宗趙構喜歡豢養鴿子,代表皇室與民間有同的喜好。
最後,我寫下《鴿經》中一段敘述美妙形容鴿子高飛記敘當作結尾:「花色論致(精緻),非放論骨(筋骨)。有若柳絮隨風,流瑩點翠,蹁躚(音ㄆㄧㄢˊㄒㄧㄢ ,旋舞的樣子)時匝芳樹,窈窕忽上回欄。有如孤騖橫空,落霞飄彩。或來如奔馬,去若流星。志翻跳之宜,則均斯二者。」
鴿子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