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失敗!?教改到底誰的錯?廣設大學輕忽技職?教育改革的歷史

我的學習筆記
發佈於政治時事分析 個房間
2024/02/2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對教改有印象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推動教改哦!但大多的人,最有印象的還是1994年的那場,「410教改大遊行」,嗯!我知道你還沒出生(彩條)


這個遊行之後,大致上整個中華民國的教育,就開始鋪天蓋地的「教育改革」,但教改真的比較香嗎?為什麼現在的臺灣看起來,教改好像不是這麼成功呢?原因又出在哪裡?


大家在檢討教改失敗的原因,基本上都會把矛頭指向一個人,就是曾經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但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會讓他變成眾矢之的呢?還是他只是一個背鍋俠而已呢?今天讓我們就來聊聊教改吧!

國民黨時期的教改

其實談到教育改革,最早可以提到1987年,當時還是我們蔣經國總統執政,擔任教育部長的毛高文,他可以說是臺灣解嚴以來,教育變革的轉捩點。在那個臺灣經濟發展蒸蒸日上的時代,他可是不缺人才、不缺資源的教育部長。他醞釀對大學法進行修法,配合臺糖公司土地釋出,加上跟地方政府的合作,興建了許多地方大學。像是嘉義的中正大學、東華大學、還有雲林的雲科大等等。當時的地方政府更喊出了一縣一大學,希望可以留住地方的人才,不然地方優秀人才都隨著上了大學,往都會區集中了。


在他任內還積極的減輕國中生的課業負擔,主張課程簡化跟淺化,希望教育也能跟著解嚴,最有名的是刪除了清朝的「吳鳳」事件,當時吳鳳擔任諸羅地區的通事,負責跟當地的鄒族溝通,已經做了48年,可以說是相當有經驗,卻在一次的衝突之中身亡,漢人的說法是,吳鳳是為了不願意交出,引發衝突的漢人而犧牲生命,而鄒族的說法是,當地的漢人常常侵占族人的土地財產,所以鄒族為了復仇,就發動了武力進攻,結果不小心「誤殺」這位,平時為原民喉舌的吳鳳。


因為過去描述這段歷史的時候,習慣性站在漢人的立場來思考,說這段故事的時候,充滿了對原住民的歧視跟刻板印象。因為當時社會環境的關係,毛哥始終不敢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但凡事起頭難,毛哥的這一步,也成功替中華民國的教改開了大門。


而1993年接任的郭為藩,剛好面臨著國內教育環境的重大變化,任內首度在教科書裡面,放入認識臺灣跟鄉土教育相關的內容。教科書的編撰工作,解嚴以後,威權主義也就開始鬆動了,過去由政府統一編寫的教科書,容易產生一元的意識型態,例如兩性分工的不平等、太過強調對政治領袖的崇拜等,逐漸被人質疑,要求把這些內容拿掉。


以前由國立編譯館,長期聘請特定專家學者,編輯教科書;數量高達幾十萬冊的教科書,印刷、發行一直都是聯合供應處承包,不夠開放的編印過程,讓很多人覺得,政府都解嚴了,教育是不是也該開放才是啊!所以也在立委的壓力之下,開放了教科書,也可以讓民間業者來編寫。


不過毛哥跟郭哥,都還是傳統師的範體系出生,作風都比較保守,因此當時曾經被許多民間團體,痛批因為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不想推動教改。


而接下來輪到的教育部長,吳京,他的運氣嘛!不知道該說是好還是不好。他在位的時候,由幾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四一O教改聯盟,組織了解嚴以後,第一場非政治相關的遊行,用「我們要的不多,只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過個快樂童年。」為口號,提出四項要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簡單來說,就是想要降低學生的升學壓力,他們所提出來的一系列要求,其實後續的臺灣教改,也都離不開這四大訴求哦!


面對教改團體的來勢洶洶,時任總統李登輝跟行政院院長連戰,趕緊找來當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中研院擔任院長的李遠哲,來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召集人。畢竟在那個時候,有得過諾貝爾獎的國人也不多,他整個人的人設是非常正面的。不過也因為他接下這個位置以後,讓他接受了之後的很多罵名。


教改會在任務的兩年之間,總共提出了5份的報告書,其中最後版本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裡面,提到了五大改革方向建議:「教育鬆綁、適性揚才、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


不過大家要注意,李哥在這件事情裡面,他所站的位置是「專案小組」的召集人,除了以專家學者的立場,來提供意見以外,並沒有實際的政策決定權,所以最後的決定權,還是會落在有政策決定、執行能力的總統、行政院長、教育部長手上。那他怎麼會變成教改的罪人呢?這個我們後面再講,我們先繼續把教改的歷史講完。


前面提到的吳哥,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比如「推薦甄試」、「廢除大學聯招」、「廣設大學」、「國中常態編班」、「廢除高中高職及五專聯招」、「確認九年一貫課程」這些政策,嗯…講到這裡,你是不是開始有點印象了呢?


這些政策放在當時的社會,民眾是個個拍手叫好啊!根據當時的報導,有將近八成的民眾樂觀其成,有這樣的民意支持,咱們的吳哥也是決定,把油門繼續催下去,讓教育改革的所有措施,可以加速落實。


所以除了剛剛提出的政策方向以外,另外更設立了「三條國道系統」,聽起來挺酷炫的!用普通、技職、終身,三條教育國道暢通升學管道,紓解一下升學的壓力。但大家沒想到的是,當時看起來很潮、很酷的政策,卻反而造成了二十年以後,很多的教育問題。


不過其實吳哥雖然鬼點子很多,但也讓在第一現場的老師們,只能說是苦不堪言啊!每次吳哥神來一筆的時候,對社會大眾可能是覺得,哎?你怎麼會這麼想,真的是很有創意哦!但對第一線的老師們來說,卻是驚嚇居多啊!所以當時教師之間有一句順口溜:「教育改革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管他一樣不一樣,我們照樣一個樣。」


不過吳哥最為人詬病的,可能還是大力推動當時的西方教育,以及教改專家們非常推崇的「建構式數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強調的是解題的過程、想法,即使沒有算出標準答案,還是會照計算過程的邏輯來給分,而不是看你到底有沒有算出正確答案。


不知道你覺得這樣好不好,但他的下場是挺慘的,建構式數學被大家罵到臭頭,最直觀的來講就是,用建構式數學的學生們,在2018 年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有42.11% 的考生,數學成績不超過五級分!嗯…學測的滿級分是十五分!


建構式數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之下,硬是拿來推動教改,畢竟在第一現場的老師,也沒有多少人學過建構式數學啊!那你要他們怎麼教呢?難道要他們通靈嗎?(彩條)。


不過當時名聲水漲船高的吳哥,突然就卸下了教育部長的職務,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政治不正確!因為他當時大力主推「開放承認72所中國大陸大學學歷」,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也因此下台負責。接任的林清江,則是繼續延續,九年一貫的國民教育政策,來推行教育。

民進黨時期的教改

時間拉到了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而這個時候上任的曾志朗,認為前朝推的九年一貫政策不錯啊!還加推了人性化教育。但因為那個時候建構式數學,草率推行的弊病已經慢慢浮現了。曾哥曾經下過三道行政命令,要求基層學校停辦建構式數學,但因為早已經實施多年了,而且教科書的內容,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改變,也因此建構式數學在各校,一時無法喊停,讓他相當痛心。


當然這邊關於曾哥,還有一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當時所有中國大陸的團體,來臺灣進行表演的時候,都必須要經過教育部長的批准,而北京中國京院,在國父紀念館進行公演,擔心有些台詞,會因為兩岸彼此認知的落差,產生爭議,所以先自我審查,把台詞裡面的「共產黨」,全部改成了「革命黨」,曾哥聽完了以後,大笑了三聲以後批示,不必更改,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不能提共產黨?


下一位接任的黃榮村,大致上推行的政策,都是遵循前人,而社會對他的評價大多是,他是教改團體,還有行政單位之間的潤滑油。之後上任的杜正勝部長,大家應該就對他挺有印象的了,因為推動「本土化教育」,所以他背了不少罵名,再加上他的個性從來不低調,一直以持續的發言為自己辯解,也是造成他爭議新聞比較多的原因。


李遠哲是失敗主因!?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 目前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教改失敗的就是廣設高中跟大學,導致學歷不值錢啊!從1994年開始到2019年,臺灣的大學的數量,從23間暴增到126間。大學的錄取率,也從44%成長到100%。教育資源的增加,讓人人都有機會上高中跟大學,造成了學歷貶值,高學歷高失業。


這樣的結果更導致了,社會形塑出「上高中大學等於成功」的風氣,不斷鼓勵追求明星高中、名牌大學,導致技職體系的價值感低落。當時主張廢除聯考制度,可以大幅減少學生的壓力,但卻因為社會輿論的反對,並沒有成功實施,也因此導致了學生壓力不增反減,補教業大量增加,讓不少人發了一筆橫財。


但看似美好的多元入學方案,本來是想讓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有機會透過個人申請等方式,進到更適合的大學科系,但卻衍生高三生學習不完整、申請入學不利於弱勢學生等爭議。


而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上線以後,學生們的背包,卻沒有像想像中減輕重量,反而因為把英語課提早到小三、一綱多本等原因,更讓小朋友之間,流行起了「行李箱書包」,因為書包太重了,揹不動。再加上國中方面的課綱,還是會受到高中升學的影響,始終被大家認為是失敗。至於在之後提的十二年國教,更讓明星高中旁的學區,戶籍是被搶破了頭啊!升學的壓力一點都沒減輕。



但這樣說起來,我們大中華民國到目前為止的教改,可以說是失敗的嗎?李遠哲曾在接任,教改會召集人的時候說過:「教改是全民的,與社會脫離不了關係,如果社會不改善,教育也沒有辦法改革。」但大家為什麼會覺得李哥,就是教改失敗的罪魁禍首呢?



簡單來說,因為我們的前總統輝哥,在一次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指出李哥推薦的美國式教育,真的是漏洞百出啊!認為李哥應該為教改負全責。而當時這個訪問一出來,過去大家一直不願意面對、不想面對的教改失敗,發現哎?好像突然有人可以背鍋了,所以就把矛頭全部指向了李哥。


李哥也很委屈啊!他替自己緩頰,當時接下召集人是基於社會責任,在解嚴以後,社會的活力被釋放了出來,所以他才會接下這個工作,希望可以盡綿薄之力。


但一九九六年底,他把教改的報告書,交給了行政院以後,行政院根本就沒真心接受。蕭萬長隔年接任行政院長,教改推動小組的召集人,也就換成了章孝嚴,吳哥在這個時候,也還是在推動自己的教改政策,所以李哥提出的報告書,也根本就沒人採納。


但外界太多人不了解這件事,再加上我們的教育部長換得太快,九年一貫都還沒準備好,就為了政績而趕鴨子上路,很多政策都是還沒準備好就上路了,這才是嚴重的問題。

教改失敗是誰的錯?

就現在看來,把教改失敗的原因,歸咎給一個人的話,其實也太過武斷了,更大的問題還是在社會風氣。


臺灣的教改,就好像吃減肥藥一樣。有很多人就是瘦不下來,因為他們想要在不運動的情況下,靠著「吃」什麼餐、什麼藥就可以瘦下來。哎?還是我都吃錯藥?(彩條)而臺灣的現況,也是在不改升學主義風氣的情況下,在想學生應該要讀什麼、要考什麼,才培養的出好的人才。


社會上早就習慣用「分數」,來評斷各種事物,也包含一個人的好壞。我們一直都習慣,第一流的人才會去讀醫學院,二流的會讀工學院,三流的會讀商學院,讀法跟農的佔第四和第五,文學院的差不多是第六流,但是這種觀念足以摧毀學生,對任何學科學習的動力。如果你從小就對歷史很有興趣,但是你長輩老師都跟你說,讀歷史不容易找工作,很容易會被餓死,那你又會怎麼選擇呢?

懶得看文字的話,歡迎來看YT影片,我們用說的給你聽!


86會員
107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