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六祖慧能的偈中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好的解釋應該是菜根譚中的<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對,理論上如此,而且實務上也應該如此。事情來了,就處理,處理好了,就放下,保持內心的空靈,可,談何容易?如果能做到這樣,世上還有什麼煩憂傷悲?
家人的事可以關心,但之後就放下吧
小兒工作上出了點問題,內子規勸無效,心裡一直耿耿,勸她放開放下,就是做不到。(而這個<做不到>是正常的,人家叫你放開放下,你就放開放下了,人生還有什麼起伏波折?沒有了起伏波折,那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可言?)我以她做比賽服裝為例,費了好大的勁,好多的功夫,又剪短、又縫密、又修邊、又添飾品,好不容易才完成的比賽服裝,興高采烈又有點得意的拿去球場,有一球友竟然一口否決,她很受傷,因此抱怨了好一會,我勸她乾脆放棄此服裝甚至放棄球隊自己練,省得心煩,可是她根本聽不下去,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希望委婉說服對方。我說以此事為例,旁觀者清,我認為你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還被嘲諷,實在不值得;可是你有聽嗎?沒有,為什麼,因為你不認為如此…你自己比較了解狀況,你知道怎麼做或許較好,所以呢?別人只是建議,也只能是建議。同樣的,小兒的狀況也是如此,他告訴你只是想找人傾吐一下,你給建議表示你關心,但已經盡力了就放下吧。他比你了解狀況,也比你知道或許怎麼做較好;如果球衣的事你聽我的,你會開心嗎?聽了之後,事後不會抱怨嗎?所以我不強迫你,我提出看法然後最後的決定還在你;老實說,如果你聽我的,我還會有點怕,因為我好像需負責;你不聽我的,我反而覺得放心,因為那表示我已表達關心並盡力了…。小兒的狀況也是如此,他如果聽你的,你不會擔心嗎?如果你的建議他都採納,你可能更要擔心了,所以呢?盡力了,就放下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待修的課題。家人有事,我們自然關心,自然想提供我們認為對他較好的建議,但他都聽你的,你也會擔心吧?他不聽你的,你反而要替他高興,因為他有自己的主見了;你也要替自己高興,因為你不必承擔後果,所以呢?盡力後就放下吧。(這話她好像比較聽得下去,所以好像沒再聽他提到此話題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在世,有沒有得意、滿意的時刻呢?當然有,但大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然後呢?除非是大大的喜事,否則很快就遺忘了。你記得的,引起你情緒反應的,大概都是負向的經驗。
人一出生就露苦相,眉毛是苦上面的那些草;眼睛一橫鼻子一直,正好是苦字中間的十,嘴巴是個口,你看看整個臉上器官加起來正是個"苦"字,所以一出生就露苦相了。
人生八苦
佛祖修成正覺後,第一次講道就從"苦"開始講起。佛典中把苦分得十分瑣碎繁雜,但最常見的說法是"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
生苦:剛出生脫離原初舒適環境,難怪一生下來就號啕大哭,不哭還得拍打到你哭;而人之生開啟了其他的苦痛。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會苦:自己所憎惡的人事物,竟然相聚在一起,真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愛別離苦:與自己所愛的人事物離別的痛苦。<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求不得苦:追求、慾望、喜好得不到滿足,而人的慾望又是無窮的…
五盛陰苦:因為「色」、「受」、「想」、「行」、「識」將上述七種苦匯聚在一起了。
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陰則是總括上述之苦,不止是痛苦的根源,也是使痛苦綿延不斷的根源,因為,你一起心動念,甚至只要看到聽到想到什麼,都可能會引起情緒的波動,一起波動就無法<心平氣和>…你就受到情緒的影響,而受苦了…
可是,都不受外界影響,都沒有情緒波動,那活著跟死了也沒什麼不同了。六祖強調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是的,會有影響,但因放得下、放得開,所以且以<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做為努力的目標,情緒來了,就讓它來吧,讓它發洩一下,等較為冷靜,甚至恢復理性後,也許是辛勤的"拂拭"一下;也許是認真的疏導一下;念由心生,念由心轉,轉個念,然後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