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這本書?
現代正流行著正念學,也藉由正念打坐、正念做事、正念治療來處理生活上種種的心理不舒服、生理上的健康。正念治療在1979年,一位西方生物學博士,喬·卡巴金在向佛學導師學習冥想後,提出此心理治療方法,將來自佛教禪修的覺察帶入西方身心醫學及心理學領域之中。可是, 正念治療可以徹底解決人生在感情、家庭、事業、工作、財產等,所遭受重大損失的問題嗎?不能懷疑現今透過各種數據、科技等所證明與發明出來的一些方法、方案,但試想在這些物質、科技未發明前,已存在於人類生命之中的佛法,卻有效的運作著,並使很多過去大德、賢聖受益,將自身受益的方法、觀念整合流傳下來。我們是依據前人的牙慧,透過數據、科技證明,但,佛法的體驗非由任何外在物資所可證明,更何況僅透過有限的身體、心理來證明。
現今的社會變遷與資訊的發達,在工作上面對的各類人事、事項處理的壓力,是相對的要挑戰與考驗得多。也許有很多人會這麼說,網路時代,不再想要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現在我可以「一個人公司」,也大大減少了人事問題、工作壓力、主管的要求。即使「一個人公司」,只要活著在人世間,就還是會有人事問題、溝通問題、合作問題,除非世界上只剩下你一個人。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不僅僅是為了領薪水、換取溫飽而已,人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生活的。」
既然生活上免不了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而大多數人尚在工作貢獻,因此,如果你是想要在職場生活上抱持工作熱忱,常保工作精神,面對人事問題、工作壓力尚能步步為營、提昇能力、助人成長,這本書主打以34則提問,分成三層次有個人與團體的互動關係、個人提昇的妙法及借用佛法核心達到工作創意、活力十足。
以生活精神打造工作
每天能夠打起好精神上班,能夠與同事保持良好互動關係,做事亦能夠得到上級主管的肯定與認可,下班後可以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回家,這個應是大家理想的職場生活吧?在這生活步調快速時代,要能夠保持工作熱誠與工作精神,是件不那麼容易之事。尤其又要在一個公司、一個團體中,與人相處、磨合,那是難上加難又耗費心力之事。要如何在職場人生打起精神,不讓自己NG?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精神?工作精神不是指一個人的氣色片面,它可以是一個人的微笑、一句話、一個動作,只要能夠對自己環境中的人產生增上的力量,那就是「精神」。偏偏在公司、團體中又是面對最多人的場景,也佔據大部分的生活時間,因此,要說生活「精神」最能在工作上展現與改善。
為何職場人士需要「精神」?
第一、這世界每個人生存並不是只有自己就可以生活下去,需要依賴很多人的努力與給予,我們才能得以成長。
第二、為了不再讓自己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工作優待不同,人事之間的不愉悅。
第三、只要活著,就得靠著工作上的學習,讓自己成長,讓社會運作順暢,讓世界安穩,這是每個人都該有的任務。
接下來,我將本書裡提到如何在團體中工作順暢三不NG牌卡,隨用隨效,元氣滿滿上下班。
職場人生三不NG牌卡
《一人公司》保羅:如何靈活運用自己的技能與知識,圍繞著理想的生活型態來打造工作,讓工作本身即代表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起酿蜂蜜
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個性、成長背景、學習歷程、生命經驗,但在企業公司、團體卻需要一起為公司的共同理念、方向、目標前進,此時,若彼此不相互合作,這不但使公司難以迅速發展,自己在公司、團體的彼此互動也將面臨很大滯留不前。此書作者形容這種情形就如,大家在蜂窩裡各自酿自己認為的蜜。久而久之,大家猜猜看這樣的形態會酿出什麼味道的蜜呢?
書中作者提到:唯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花蜜變成共同的花蜜,才能酿出品質好的蜜。看到這句話讓我很有畫面,如果每個人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那麼這將不會成事。既然我們選擇了這家公司,也與這家公司成為同事,那也是我們與這家公司環境裡的每個人共同打造生命經驗的機緣,未必盡善盡美,但就做能做的,把握公司的理念、方向出發,不同歷程的路上,可以陪伴、聆聽、改善當然很好,沒辦法的話,那也是讓自己學習如何看到每個人酿到的花蜜,將它化為自己的養分繼續前進。
死水變活水
很常在跨單位的公司運作裡頭,遇到彼此各不相干,相安無事的情形。即使在同一部門下,仍然會把他的事、你的事、我的事,工作執掌分得得很清楚。書中作者形容這樣情形就像把喝水的量分配好,這一杯是我的,那一杯是他的,沒有彈性變化的結果,彼此之間沒有互動、支援,這個團隊就變成一灘死水。我曾經也這麼歷經這樣的情形,不但上班沒有精神,就連待在辦公室也好不自在,每天只想快快離開公司,下班去。日復一日,每天會逼著自己很無奈地上下班,不禁懷疑起人生還要活著的意義了。
聖嚴法師:彼此支援,是在盡義務,並不是搶別人的飯吃。
對於這句話,內心很有感的思考,何以作者這麼說呢?疑惑一、何以彼此支援是在盡義務?盡的是什麼樣的義務?疑惑二、我支援他人,有什麼利益?這麼做不見得可以得他人一分的飯啊?書中作者很清晰的解答了我的疑惑。雖然相互支援分不到一塊肉吃,而且也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可是,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自己也會有做不好事情的時候,也這麼希望他人來協助自己。不但自己得到他人協助,團隊也會因為彼此相互支援,而讓工作氛圍不再一灘死水。每個人都相互理解、成長自己的能力,團隊運作順利,個人工作品質、精神也會提昇,這樣活水泉源的工作型態不再讓自己懷疑人生,更能帶動一個團隊、一個公司、一個社會、一個世界,那麼不必有與人競爭的心理防備。
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在讀了《僧人心態》第三章付出時如是感觸的說:你不需要先擁有再付出,你會因為付出而擁有更多。
專業智者心態
什麼是智者?智者一般被形容成有智慧、樸實、涵融的人,好像需要有某一世人認知的人格才稱得上「智者」,而且「智者」會形成大家心目中期待的一個特定形象。
聖嚴法師:智者並不一定要去找蘇格拉底、帕拉圖,智者就在跟我們相處的人,甚至是跟我們聊天的人當中。
作者這段話真是耐人尋味啊!智者就在與自己聊天的人之中?在公司、團隊中做事,一般就是上級下達指示,下級接收而執行。二者,大都會認為自己只是求得一碗飯吃,自己也不是什麼重要角色可提供什麼好產出的想法。這不但讓自己心智世界縮小,也漸漸失去工作的活力與創意。
作者道出只要某一人對一件事情的關鍵,有清楚的脈絡與處理良方,當下他就是智者。對一件事情清楚與不清楚,並不表示你的智慧、能力超越或不如其他人,而是一件事情的成敗需要大眾的意見、想法、良方,每個人都可以是智者,但,唯有聽完大家的想法、作法後再做全盤的協調與執行。我們沒必要無奈的接收與委屈,在工作之中仍然可以是「智者」心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提供自己的專業方案,盡一分力來提昇自己,工作起來不怕沒精神。
工匠思維可以讓你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熱情思維則是專注於世界能給你什麼。
提到專業,我想到Dean品牌創辦人的詮釋:專業是「專長」與「熱情」的融合,一件事情你比其他人擅長,且對於它帶有熱誠,那它就會成為你的專業能力。書中作者如是提到自己唯一的專長就是「專」,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就盡力完成那個階段的工作,並且持續不斷地改善,不但自己可以成長,即使離開職務也不會覺得空白度過這段時間。
綜合各位智者的想法,我們不難看到要能在職場人生當中,活出自己的生活型態、生活精神,必須有著智者不憂愁卻頭腦清楚,對事情有良方就提供服務,並且要自己所專領域上成長、改善,所得到的喜悅將會勝過只期待他人做到自己所希望的。
總結
工作不是盲無目的地日復一日的上下班,也不是無奈地如死水般廝守自己的工作執掌,更不是認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無名小卒,只要認清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以如何為公司、團隊提供改善的方案,你就做到一直夢寐以求的生活型態。因為,你的目標是要活成自己想要與滿意的人生,對自己盡心盡力負責了,他人也會因你而成長。無論在工作場合、家庭場合、團體場合,只要守好三不NG牌卡,處處都是通羅馬的好路,沒有壞路,只要心不卡關,曲折道路都可以是成為最好自己的路。
中世紀波斯詩人魯米(Rumi)所說:「當你開始踏上路途,路就會自己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