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我們的投資組合,產生了約略7%的負報酬率,同期加權指數下跌0.34%。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月落後(underperform)指數約7%多。這是近一年多以來,首見單月落後指數的幅度如此之大。儘管我們是追求絕對報酬為目標,這種相對比較,對客戶而言在實質意涵上並不大(有沒有賺錢才是重點,今年我們仍有17%的報酬),但由於近期與客戶對話中,有客戶問:「近日看到帳上績效跌了約10%,好可惜哦,有何避險的方法?」(他的言下之意,應是我們是不是該在之前就停利,獲利了結呢?),其實這問題,與客戶常問:「現在指數在一萬二千多點的高檔,還可以進場投資嗎?」,其問題核心本質是一致。這類疑惑想必也同時存有不少人心中,這月投資備忘錄,我們試著用闡述:我們是如何賺錢?我們賺什麼錢?來間接回答這類問題。
誠如過去我們在投資備忘錄中,一再強調我們是價值投資的信徒,我們只「服膺」於「安全邊際」的指引,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單純依據"價格(price)"來做成投資決策。如此"輕視"價格,並非覺得價格不重要,而是因為認定價格是無法預測。我們之所以自認"無能"(相較一些K線技術派人士的自信)去預測價格,其實是因為不管從學理上:以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價格的走向是取決於供給(supply)與需求(demand)兩股力量的強弱,然而驅動人們產生供給或需求行為的背後的因子卻是千百萬百種,也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掌握萬千複雜的「因」,自然就無法準確預測其「果」--價格走向。同時在學術上實証研究主張股價是以隨機漫步(random walk)式波動的論文也汗牛充棟,再再都證明股價是無法事先預測。
再者從實務上:久遠者如三百多年前的天才數學家-牛頓,在參與投資南海公司股票令其蒙受巨大損失後,留下警示名言:「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近來者如八十年前的價值投資祖師爺-葛拉漢,將價格擬人化成"市場先生(Mr. Market)",這位先生時而興奮、時而憂鬱,告誡我們這位先生的行為可是難以捉摸。這些歷史名人殷殷教誨,不外乎就是告訴後人:股價是不可預測的。
放棄預測股價這條路之後,又要如何賺到錢(資本利得或差價)呢?退而求其次,專注於「安全邊際」(內含價值-股價),眼尖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安全邊際包含有股價的因子,怎麼說能忽視呢?這裡就帶出另一個實務操作深層的問題。實務定義:未來安全邊際=未來內含價-現在股價,才是更貼切說明真實操作。我們不是"忽視"股價,相反的很重視當下股價,只是當下股價是交易所給定,所以正確地說應是:"忽視預測價格"。相對地,將精力全用於預測一家公司未來的內含價值。就像歐洲股神-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用狗與主的比喻,我們也堅信"價格與價值總有一天會收斂"(但是不知那一天),所以我們深信只要專心於預估內含價值,遵循:
安全邊際變大時買進,安全邊際縮小時賣出的原則,長遠而言(這也是我們以「時間」為名的本意),就可以賺到錢!
現在來回答開頭的問題:帳面上獲利10%、指數1萬2千多點,都是由價格產生的指標。所以我們的回答就是:帳上10%的數字與1萬2千多的指數,皆不會是我們做決策行為的準則。我們在意的是貴不貴(安全邊際大不大),而不是價格高不高。記住,帳上獲利10%或是指數來到1萬2千多點,充其量只是表達價格"變高"了,但並不表示就是價值"變貴"了,投資是害怕標的變貴了,而不是變高了,而貴不貴此時同時要與內含價格比較才能評量。更進一步說,我們的投資是一籃子的投資組合(約莫30多檔),且是動態調整的,也就是說,若當一支股價漲了,但內含價值不變時,就是變貴了,當安全邊際縮小至一定程度 (太貴),就會被賣出或減碼(獲利了結),會由另一支較便宜的股票所取代。所以各位當下看到投資組合帳面上漲10%,也不代表現存帳上的股票平均價格上漲10%,因為漲多了,可能(安全邊際縮小的才會)早就被賣掉了!
有人說投資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亦或只是「藝術」,但絕對不是「自然科學」,投資法則不會像地心引力法則般,放諸四海皆凖。換言之,市面上一定存在各式樣由所謂達人現身見證能賺錢的投資心法,去探究那一種方法是對錯,或那一種較優劣,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或沒意義的(哲學家卡爾.波普,認為不具備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的科學是一種"偽科學")。最重要的是問自己相信何種方法?為何相信這種方法 ? 因之,我們會說,投資是一種信仰。
我們有所為--專注預估內含價值;有所不為--放棄預估價格。
這就是基於價格不可測、價值與價格總有一天會相等的信仰,這樣的取捨,雖然注定無法100分(若能預測價格而高出低進),但放棄價格之後,卻能讓我們心無旁騖專注價值,相信只要每次能有70分(畢竟預估總是有對錯),長久累積下來,就能賺的到錢,就會是股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