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科學並不是要人人都當科學家,也不是要背一大堆知識與數據,或者是拼湊一堆物理公式或化學方程式做計算題變成工程師,而是透過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習來學會科學的思辨力。
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你的專長是什麼,人人都必須要有科學思辨力,用符合科學原則的科學方法來判斷事情,這也是108課綱裡自然科領鋼中寫的:「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有效溝通,參與公民社會議題的決策與問題解決,且對媒體所報導的科學相關內容能理解並反思,培養求真求實的精神。」
具備這樣能力,就是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其中可以運用在任何社會議題的科學原則,主要有三個。
第一是,所有我們的主張,我們支持的理論都必須是科學的,也就是收集的證據是可以被觀察或被測量或可被其他人經歷體驗的。
第二個原則是,這些結論的實驗步驟或推導的過程,都要能被其他研究者照著做,而且別人採取的條件方法如果跟你一樣,應該會有相同的結果,這個原則稱為「可重複性」。
第三個原則是整個過程必須是客觀的,也就是選擇觀察或實驗對象必須是隨機性與具代表性,要避免研究者主觀的意志影響過程與最終數據,最被認可的是採用「雙盲對照組」,也就是將被觀察者隨機分成實驗組跟對照組,而被觀察者與直接跟他們接觸的研究人員,雙方彼此不知道誰是實驗組或對照組。
因此,為了符合這三大原則,科學家必須在整個實驗過程,鉅細靡遺保留所有的紀錄,過程,結果……等等所有詳細資料與步驟,以供讓人驗證,也就是重複跟著再做一次看是否會有同樣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