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本篇心得之前,我曾經對這部細田守的電影有一點小小的失落感,因為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初體驗是凌亂的。
我當時去看的是首映場,現場滿廳的所有人都是未經干擾的一張白紙,而結束放映後的影廳氣氛真的非常微妙。
有少數人臉上是寫著喜悅的,但大多數人其實掛著困惑的神情,including me。當時影廳散場時,大家各自低聲議論著《龍與雀斑公主》這部電影,有人執著在科幻的設定、有人覺得敘事的主軸不清楚、有人覺得對白設計可以更好、有人覺得劇情架構的鬆散讓人抽離。
這種種的疑惑,讓網路上的評論稍微傾向了差評那一邊。
尤其對日系動畫電影熟悉的族群,相信更是抱著不忍心的心情留下了許多真知灼見的評論。儘管有點雞蛋裡挑骨頭,大家也是嘗試留下客觀的評價,因為《龍與雀斑公主》說實在不差,但大家都好奇到底是哪裡不對味。
身為一開始也覺得不對味的那個人,我以我的體驗分享淺見:
這的確是一部難以看一次就完全共感與理解的作品。
但它真的非常的觸動人心,只是你可能需要看第二次才有時間啃完所有情感變化的細節。
看了第二次以後,我的第一印象立刻就被打破。原本我認為劇情晦澀、未到位之處,其實都有鋪陳脈絡;在多到難以消化的故事概念中,導演仍然成功整理出了一個全劇共通的核心。
還沒看過的觀眾大可放心,這次仍然是我們熟悉的那位,善於利用抽象的概念說出細微情感、說出率真故事的細田守導演。
但我會建議你先睡飽、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欣賞,才不會被太多刻板印象影響了對劇情安排的判斷。
白話文:你在尋找這部電影的感動時,會需要靠自己由「理性」回推「感性」,簡單暴力好理解的劇情架構顯然並不是導演本次的創作目標。
而課題之多,角色的面向之多,確實是第一次觀影的混淆點;但《龍與雀斑公主》的細膩情感,卻是確確實實的扣合著這眾多的元素,讓我感到相當驚豔。
一些有助於劇情理解的細節,還請看我娓娓道來。
「U」之於全劇的概念,以及「U」如何引出劇中的課題
U作為一個架空的網路世界,它在這次的劇本中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引導出你自身可能未表露的那個你。
幫各位客倌抓個背景設定的重點,在U的世界觀裡,角色形象會根據完全的生物資訊形成,每個人不可取代的生物特徵將會如實經過演算與還原,變成一個與你高度相似的虛擬的你;而在角色塑造過程中,大腦資訊做為生物資訊的一種也會被納入運算,讓一些「潛意識」可能將會在U中以「潛能」的形式被激發。
你可以不用把U想的太科幻,因為科幻不是這部電影想講的重點。(但不可否認是第一次觀影的混淆點)
U就是所有網路社群的虛擬帳戶,也是一個可以躲在後面的面具,某種程度上能反映出每個人的真實內心。
而U中的角色形象,我個人更將它歸納為一個讓潛意識「美化」和「具現化」的媒介;讓人們活出另一個美好的自己就是U的一份美意,就如其登入畫面的slogan寫的一樣:You will be ’U’ , ‘U’ will be you, ‘U’ will be everything.
但U同時也是一把拿來剖開角色內心的殺豬刀。因為啊,美化前的潛意識,並非每個人都是光鮮亮麗的。
了解U與現實世界的不同概念,接下來就可以來談談兩位主角了。
《龍與雀斑公主》之於《美女與野獸》的概念核心為何?- 論及貝兒和龍對彼此的心靈拯救
沒錯,我打算用美女與野獸的觀點來切入。
應該沒有人看不出來這部電影用上了美女與野獸的概念。
而我認為除了使用迪士尼風格的音樂劇演出以外,《龍與雀斑公主》之於《美女與野獸》的借鏡之處,更在於鈴(貝兒)和惠(龍)的互相拯救。
而這也是我認為在這部作品中,有清楚表達出的主旨。
小鈴在現實中因為過去的心靈創傷,讓她無法像以往做她最擅長的事:高聲歌唱;而在U的世界中,小鈴獲得了一個名為「貝兒」的面具,讓她能夠與現實抽離,在U的世界裡自己大聲歌唱;U更激發了她唱歌的潛能,讓貝兒成為最有才華的歌姬。
小鈴在U裡找回了喜歡唱歌的自己,唱歌更是自己與母親的重要回憶;小鈴藉由貝兒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救贖,儘管貝兒是一個虛擬人物,但這份拾回重要事物的心情絕對不假。
但這份救贖,並未能解決小鈴心中真正的疙瘩。讓小鈴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並不能一語概括為母親的逝世,問題的核心是「母親不惜拋下子女也要捨命救人的理由」。
因此劇情中段,順理成章就變成小鈴試圖理解母親的歷程。
而貝兒與龍的接觸,是編劇安排給小鈴的一個機會,讓她可以用行動去體驗母親當時的心境。
貝兒接觸了龍的創傷與悲憤,更隨著劇情推進,看見了龍被U中所有人撻伐時的無助;在小鈴的眼中,龍跟當時被困在大水中的陌生孩子如出一徹,沒有人願意聽進他的呼救。
小鈴為了拯救這樣的龍,也為了拯救現實中也一樣無助的惠,為自己踏出了難以跨越的心理創傷:用真面目來歌唱。
在小鈴以女高中生的真實姿態高歌後,她終於能夠體會母親捨身救人的那份善良。
回想起母親離去前的最後一句話:「因為如果我不去的話,就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了。」,讓小鈴理解了自己是抱持著何種心情在幫助龍,拿出了以殘缺的心靈示人的勇氣。
原來母親的想法一點都不複雜,因為不去的話就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了,而現在的我(小鈴)也是這麼想的。
因此可以說是惠的出現,讓小鈴正視了自己的心。
—
那麼龍呢?
惠在U裡面展現了無人能及的戰鬥力,某些程度肯定是因為心理想要保護弟弟的執念使然。這份執念來自於惠對世人能提供的協助所感到的失落,因為這些大人的協助總是來得不夠即時、不夠有效,引發出了惠一個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為了保護弟弟,我必須忍耐。惠的心理狀態,除了孤寂以外,更有長久時間累積的無限的無力感。
龍在U中背上有著的傷痕,我想某種程度也體現心靈或是肉體的殘破不堪。
也許就是如此,惠才會化身為龍的姿態在U中搗亂,好發洩他積壓的情緒;但也許,他也想在嘗試用粗暴的方法引起世人的注意,讓自己與弟弟的處境在茫茫的網路大海中被看見。
而發覺龍心境不對勁之人,正是由小鈴化身的貝兒。貝兒在城堡與龍相遇後,親自觸碰到他的那份悲傷,也發覺到龍並不能夠敞開心胸。
但因為小鈴的行動,讓惠又有了把自己的心託付給他人的勇氣,不再獨自承攬所有壓力,放過自己不斷在隱忍的心靈。
是小鈴的出現,讓惠修正了自己的心。
—
我看到了小鈴與惠是如何互相拯救,從龍的城堡到惠的家門前,從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兩人一路上成為了彼此的救世主,讓彼此的心靈獲得了釋放。
這裡我想起了美女與野獸一個我很喜歡的含義。
「美女與野獸」與「貝兒與龍」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是填補彼此心靈空缺的存在,更成為對方在自我辯證時最亮的那盞明燈,進而讓心靈更加堅強茁壯。
美女教會野獸放心去愛、野獸幫助美女追尋自我;貝兒教會龍敞開心胸、龍幫助貝兒理解自我。
這兩者,在我眼裡是再也相似不過了。
就是想通了這一點,讓我對本作的評價從不太能同理,拉升回到優秀,並願意笑著說:「熟悉的細田守導演,歡迎回來。」
忍並不是一個愛裝酷的花瓶,而是情感不露言表的老媽型暖男
接下來要談一個被網友砲的很慘的角色了,這個人是小鈴的青梅竹馬小帥哥:忍。
不知道在裝酷什麼啦、為什麼小鈴跑去東京時不追上去啦,讓許多人把他評為一個只會時不時跑出來耍帥的龍套功能性角色。
但不得不說,他是我在看了第二次後,最喜歡的一個配角。
因為在寡言又直接的面具下,他是認真有把小鈴的心情放在心裡呵護的一個悶騷仔。
在小鈴跟瑠果坐在自家庭院聊天時,瑠果講出了很關鍵的台詞:「我一直覺得,那個人(忍)就像是你的媽媽。因為沒什麼事的時候,他也總會問妳:沒事嗎?還好嗎?對吧。」
沒錯,我一開始也先入為主的把忍當成是一個煙霧彈男友的角色,而實際上他根本就是一個人狠話不多的媽媽型角色。
在其中一幕的回憶中,小鈴在河邊喪母時,是忍拉住她的手;由此得知,忍非常清楚小鈴經歷了怎麼樣的創傷,這個鏡頭也代表忍保護小鈴的起點。
另一幕兩人在孩童時期,忍許下了要保護小鈴的誓言。
但隨著兩人的年齡成長到高中,忍這時只使用了最表層的話語來表達他的關心,選擇不去碰觸小鈴纖細的內心。此時的他,就是默默的用他的存在感,給予小鈴最表面的支持。
這樣的關心對小鈴來說是她需要的嗎?那還真不見得。這樣做的效果甚至就像抓癢一樣,也許還會讓小鈴的內心小劇場發作,使她更加的胡思亂想。
但在我眼中,忍也許也很想以青梅竹馬的身分,馬上想一些辦法讓小鈴找回笑容;但他知道這件事只能由她自己完成。
因此忍選擇不去馬上照顧小鈴的心情、不去干涉小鈴內心的自我辯證,而是默默觀察、只在關鍵時刻幫助她做出選擇。
這份隱忍的矛盾心情簡直就像是放心不下孩子的父母親一樣。
是啊,忍根本就是一個看著小鈴邁向獨立的老媽子啊。
這樣一來,忍對小鈴那精簡到不行、恨不得他多說兩句的淺白關心,以及忍放任小鈴前往東京的動機,全都明瞭了;因為呢,看來忍對自己的定位從來就不是一個「騎士」,而是一個「監護人」啊(笑
但不得不說,我看了第二次才認知到忍真正的視角,第一次看完還是對他蠻氣的,算是一個回馬槍打腫了筆者的臉。
真好奇還有多少人有這般體悟?看到這裡的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世界觀和編劇的細緻度雖高,但受敘事節奏的影響,讓大量塞入的細節成為負擔
有些人說《龍與雀斑公主》的劇情很平、走了保守的一條路,世界觀更是塞入太多功能性、補充性的要素,讓精彩度差強人意;對此我是不太同意,我認為幾乎所有元素其實都使用的蠻精準的。
甚至在這部電影中,用了太多太多的象徵手法、蒙太奇手法,以及大量的細碎細節,以及很多細田守導演企圖講述的多元議題、複雜故事,也成功全部塞進這一部電影裡了。
這樣的作法我認為非常具有實驗性,是與保守背道而馳的一條路,我非常敬佩導演的野心和統整力,最終的完成度我也認為足夠精彩。
然而在「劇情分場」的編排設計上,繳出的結果雖非常細緻、非常感動,但就是帶給了第一次收看的觀眾不小的負擔。
以編劇角度討論,若把劇情的分場一一拆開來,可發現在電影前2/3中任一小階段的故事曲線裡,觀眾很多時候沒能體驗到高潮,有時還可能沒有獲得一個結論。
這樣的方式絕對沒有錯,而是與最能挑起人類情緒的觀影習慣背道而馳。
電影看著看著有了不少的資訊堆疊,當你正好需要一點高潮或轉折來拉回注意力、整理當下思緒時,畫面毫無預警”啪”的又切到新的場景,又重新開始鋪陳下一階段的故事線;此時突然飄出的單純敘述性台詞,當下確實是會覺得有點突兀,更沒有接收到期待的情緒波動。
如此一操作,讓電影前一個多小時都是起、承、起、承,一直起承一直爽,到後半段才有真正的高潮營造。
這樣的編劇方式,對於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來說,看到一頭霧水也是不可厚非;畢竟重要的腦力在電影前半就被消磨光了,觀眾鮮少有喘息與思考的節奏斷點。
老實說,我在影廳時也是看到一半就有點昏昏欲睡,畢竟進入情緒波動前的鋪陳真的是拉~的非常的長。(題外話,那時的影廳又不能吃東西,失去了一個保持清醒的重要工具。)
因此我才會下出「看一次無法同理,看兩次為之驚嘆」這樣的結論。
看第一次時,一大堆細小到難以察覺的元素,全部在我腦袋裡打結;看第二次時,我有了基本的劇情認知,才終於把所有情節、情感串連起來,悠長的劇情鋪墊才得以在電影後半段一起爆出來,總算是逼出了我的眼淚。
結語
結論來說,我很喜歡《龍與雀斑公主》這部作品,因為我看到了細田守導演依然保持著他的野心和貪心。
不論是美女與野獸的借鏡、現實與虛擬的對比、名聲與日常的矛盾、音樂劇形式的氣氛營造,以及全部元素匯流而成的角色心境,都很細膩、很動人、很美麗。
《龍與雀斑公主》真的很令人驚嘆,但我也是看了第二次才由衷這麼認為。
而未來不管是為了資料考據、題材研析還是單純的觀影推薦,這部作品都會在我的list中默默佔一個位子。
真的是誠心推啦,不要再單純罵人家的劇本不好了,在大多時候並不能一概而論。以上分享。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