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發光白鳥的洞穴》,有些相似吳明益老師的《複眼人》,說著生態平衡的故事,只是姚若潔的小說並未讓末日預言成真,垃圾渦流存在主角們的記憶裡,如魅影緊緊跟隨。然而,位於英吉利海峽的萊特島就像一座桃花源:沒有網路的生活、自給自足的社會、甚至存在著尚未界定物種的白鳥。
故事源於一位在英國攻讀博士的台灣女孩Lucy,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危機,卻答應拜訪萊特島自然博物館的邀請,墜入十九世紀自然學家李文斯敦的生活。經過一百多年,姚若潔筆下的萊特島既原始又先進,Lucy所見所嚐的事物都與她過去的生活迥異。例如房屋表面覆蓋著一層似藍綠菌的物體,「白天可以行光合作用,有一部分能量可以立即轉為電力」(頁101-102)。第一天的晚餐,Lucy吃到像沙拉與麵包的食物,半透明的濃稠湯汁富含海鮮、香料、水果滋味,「就像直接把陽光吞進體內,讓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開始發熱發亮……。」(頁108)
萊特島上的生活相當夢幻,讓Lucy沉醉在尋找白鳥的蹤影。小說夾雜著生態與哲學辯論:「是否存在獨立客觀的飲食經驗?」、「柏拉圖洞穴寓言裡的人類是因為光產生幻覺?抑或走出洞穴才是體會到真實世界?」、甚至「是否應該減少人類數量來減輕環境壓力?」這些問題也許不會立刻有答案,也很難產生共識,或許大自然有自己一套平衡系統。
小說後半段加入音樂體驗,傑的音樂療癒自己的創傷經驗,生活裡充滿著泛音與雜音,需要慢慢梳理才能出現契機。就像另一位主角莉莉所說的,「每個音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人必須去到『獨自一人』的地方,取得完全屬於自己的經驗,才能夠明白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完全負責地做出自己的決定。」(頁187)傑跟Lucy也是探訪海鴿洞穴的夥伴,因為李文斯敦手稿的破損,至今無人知道當年洞穴裡發生什麼事情。走進洞穴所引發的靈性與人性衝擊,讓Lucy徹底了解萊特島事件的真相,她來到這個地方完全不是偶然。
就好像《苦雨之地》裡面沙勒沙的疑問:「在科技如此無微不至照顧人類的時代,為什麼還沒有辦法讓這樣的一艘船安然穿過古老地球演化至今的熱帶氣旋呢?」(頁207),《發光白鳥的洞穴》最後也迎來一場足以摧毀島嶼的暴風雨,Lucy與傑必須爭取時間逃離萊特島,否則將跟著萊特島一同消失在世界上。人類仍舊逃不出這樣的末世寓言,就像書摺頁所寫的:「你認識的這個世界,不管哪個部分,都是故事。我們都在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