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在每年的元宵節前後,對於台灣而言,早已不是甚麼新鮮的事,「台灣燈會」每年各縣市輪流辦理,據說已經有33屆了,今年辦在高雄,有各樣的宣傳與資訊鋪天蓋地而來,包含很有特色的虎尾燈。
然而各縣市就算不是辦台灣燈會,也都有屬於各縣市自己的燈會,台北有台北燈會、南投有南投燈會,但說是燈會,其實每個燈會又大同小異,普遍就是絢麗的彩繪燈、造型燈、大型裝置藝術、煙火、現場表演等,或多或少會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但大多時候,我們只能走馬看花的到現場,或許拍照、或許只是看表演、或許只是湊熱鬧、又或許當作大型夜市吃吃喝喝,很標準的大眾觀光路線,不過如果人流動線做的好、交通接駁順利,能夠開心與親朋好友一同賞燈放鬆,其實也是不錯的活動。
而這幾年,埔里在地辦理的「埔里森林逐燈祭」就跟這樣的燈會有截然不同的氛圍,大多數的燈會都是滿滿的觀光客,如果不是特地跟人約去那,在燈會要遇到認識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而是特地前往當地去看燈。但逐燈祭在第一年辦理的時候,現場絕大多數都是埔里當地的民眾,點燈後,會跟著大家一起沿著燈的路線移動賞燈,走著走著還會遇到一些認識的人可以打招呼,辦到現在第三屆,還是有許多埔里人會攜家大小來參與其中。
前兩屆辦在地理中心碑,也是埔里人日常健行散步的好去處,問埔里人有沒有走上去過,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有走過,甚至我們國中的時候辦過健行,從山腳走到飛行傘在走下來到鯉魚潭過,但晚上提燈籠走上山就很不一樣了,一路上山感受沿路的燈,踩著熟悉的步伐,看到每個精心設計的燈,在山頂的敲鐘祈福,很棒的體驗。
而今年改到「哲學步道」,跟地理中心碑最大的差異,就是走一條平坦的路,甚至可以推輪椅就可以參與,1.5公里是一段恰如其分的長度,不會有太遠覺得走到一半要折返,而是可以慢慢感受不同氛圍的燈,沒有太多華麗的燈飾,而是相對單純樸素,但耐看的存在。
另外的一大亮點,則是「提燈」,上一次的提燈讓我印象深刻,是一個玻璃瓶內放了燈條與裝飾,提在手上雖然有重量,但紮實的手感渲出玻璃獨特的光澤,很有意思。今年更特別是變成竹子燈籠,上方挖孔穿燈條,沉甸甸的手感,感受到提燈需要的負擔,長的版本甚至可以當作枴杖輔助走路,真是有趣的設計。
四點半開放免費領取,吸引埔里人排隊,我這次比較晚到沒有領到燈,但跟旁邊大哥大姊了一個燈來看一下也覺得有趣。在點燈儀式後就準備出發賞燈,拿著紮實的竹子,真的不同凡響。
1.5公里的逐燈路線,「以埔里山城、花卉、水源、健康、藝術等5個在地特色及願景為背景設計,並依山林、水流地景運用光影、埔里紙材、花卉、燈籠等素材及色彩,建造成逐燈之路」這樣的精心設計,有別於各縣市大型燈會的走馬看花,更是可以慢慢感受不同風格的燈。
走到底還有接駁車可以返回停車的位置,真的是很不錯。不過原路折返也是一番風味,尤其是大家陸續離開後,可以更加悠哉的心去感受這些燈,與晚上時哲學之路的愜意。
在參與喧鬧的大型燈會之餘,來感受這樣屬於地方特色的溫馨燈會,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