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先問自己,在現在疫情反覆、俄烏戰爭與高通膨的環境下,美國的景氣是在擴張還是收縮,就業是在增長還是在放緩,消費是在增加還是減少,工業生產是在加速還是放緩?
通貨膨脹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象?
首先,通膨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會產生的現象。農產品原物料、石油天然氣能源都因為戰爭的關係對供給端造成進一步衝擊,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尷尬的處境,經歷了天量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創造大量需求,但後疫情缺工與塞港導致物流供應鏈持續堆積延宕供給跟不上,加上疫情解封後實體需求復甦,更進一步加大了能源消耗的需求。
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是供給側因疫情與戰爭嚴重受阻,超量寬鬆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政策導致的通膨。如今聯準會正在加速緊縮貨幣政策,來壓抑天量資金端推升的資產價格。但因疫情與戰爭制裁導致的供應鏈阻塞和缺工,卻沒有快速有效的方式能夠解決。這個現象會是長期持續的嗎?
前英國央行官員 Charles Goodhart 認為,通膨會維持在高檔,主要是勞動力短缺的情形會持續下去,90年代以來物價相對下滑的主因,是同時來自中國與東歐的便宜勞動力人口紅利,加上科技演進規模化製造了大量便宜的商品。
然而未來三十年人口急速老化的中國勞動人口可能會縮減超過20%,更少的勞動力意味著薪資必須提高。過去將製造外包轉移至中國與東南亞來壓低製造成本的模式,在面對要轉移到基礎建設更差,政治體制相對不穩且效率相對較差的新興市場,同樣會提高成本。
除此之外,在國際地緣政治競爭與民族主義對抗更白熱化之際,多角化供應鏈與本土化製造的趨勢已經形成,這意味著生產不是朝最低成本最優化的地方從事製造,成本自然會上升並轉嫁到消費者。
而製造業移回母國或周邊相對低成本的國家,例如美國周邊受惠的就是就近的墨西哥,勞動力需求變高成本自然也會變高。而同時大部分的已開發國家,都正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問題,再有更新的需求只會加劇缺工更推高工資成本。
但人口老化導致缺工通膨這有一個最明顯的反例,就是日本。日本的人口老化勞動力縮減,顯示出的卻是長期通貨緊縮的環境。因為人口老化會導致越多人減少消費,畢竟當你脫離勞動時收入下降,你也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你就會有縮減開支的傾向,把錢留在未來看病。在消費縮減的環境下,企業的投資擴張也會縮手,畢竟消費市場是在萎縮。即便日本持續使用QE寬鬆貨幣政策也對通縮趨勢欲振乏力。
確定的趨勢,不確定的短期波動
未來即便科技的創新或是地緣政治的變化,都是很難預測的。但有一些很確定也很難逆轉的趨勢,就是已開發和新興工業國的快速人口老化,這意味著各國在承擔保障老人生活的開支會更大,也代表會有更大的赤字與更高的債務,這會導致政府會有更少的空間升息,各國央行也更有壓低利率的偏好。
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匱乏,會需要更大程度的自動化作為勞動力的補充,這也幫助了單位勞動的生產力提升,這其實是個通貨緊縮的因素,科技的進步與更智慧的規模化生產,事實上是會壓低產品與服務的成本。例如以前需要的電話客服大軍,現在已經越來越普遍由自動化的語音或機器人代勞。以前停車場、高速公路需要有人力收費,現在都是自動繳費。以前麥當勞都需要店員,現在見到越來越多的點餐機。規模化邊際成本降低的軟體能大幅取代人力。
在機器算力持續指數級成長的現在與未來,自動化的腳步只會更快,更多的卡車、汽車公路運輸會更不需要駕駛,低階重複性的藍領勞動將會在已開發國家越來越少。
但現在我們卻看到不一樣的趨勢,到處都在大缺工?尤其是藍領的工作。
這其實和能源的轉型的道理一樣,大量投資綠能減少化石燃料工業的投資,導致的就是油氣產能更牢牢控制在OPEC+國家手中,當出現短期的需求峰值時,油井供給就會很難有彈性的跟上。對於產油國來說,對他們有利的當然是高油價的環境,加速增產的意願就比較低。投資下去增產越多,等油價下滑時就會受傷最深。
而工業與服務業自動化的轉型,預示著對未來藍領工作投資的縮手,不管是錢或是技能的培訓都是如此。試問如果你知道又累工時又長的卡車司機工作,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後被自動駕駛卡車淘汰,你會不會將自己的未來賭在這個技能上面?
目前看到的趨勢就是不會,所以才在現在這個自動化科技與藍領人力青黃不接的階段,看見了缺工潮與飆升的藍領工資。勞工薪資的高速成長,會是個長期的趨勢嗎?會因為薪資漲、物價高而出現大環境的長期通膨嗎?薪資成長有其極限,企業會設法用機器和軟體來取代人力。
下面這張圖,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在九零年代以後核心通膨就大致維持在2%以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是出現了四十年的下降趨勢,政策的核心都是在避免通縮要刺激通膨來活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