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一劇主要在描寫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製茶產業,以及以「茶虎」姜阿新為創作靈感,演活在當年時局飄搖的年代,如何經營與帶領北埔以及台灣茶業的故事。
吉桑(張福吉)是張家的養子,為了證明自己,他一手撐起龐大的家業,以及新竹北埔的茶業,擁有全台最大的茶廠,劇中為了因應劇烈的通貨膨脹,以及國際茶葉的競爭,努力在政府與民間利益中取得平衡,也和女兒張薏心一起走過茶金的時代。
劇中無論場景,與演員的服裝以及使用的語言,都非常講究且優美,是一部精心打造的時代劇。劇中的吉桑是我們很熟悉的角色,舉足輕重的茶業大王,後又協助建造台灣第一座化肥廠,雖重情重義,固守品質信用,但沒有與時俱進的管理方式,被龐大的借款以及現金需求壓的翻不過身,在女兒張薏心的巧手管理,以及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上,透過自己柔性的力量,仍搶下一張張的訂單。
戒嚴時代下,民主自由的意識才剛萌芽,在對抗威權體制下,KK(劉坤凱)看著我國政府與美方間的政治角力,無論最終達成甚麼協議,我國人民皆不是享有最大利益者,也沒有管道表達人民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無力感,KK透過自己的行動來幫助基層農民,不被政府擺佈,透過自己的字,寫出自己的意志,冒著可能被抓去關,被判死刑的罪,也要堅持作對的事。
戒嚴下民主自由的滋長,與劇中張薏心追求愛情與自身認同似乎相互呼應著。張薏心勇於認定自己所要的人,在那個男性經營者居多的年代,她以女性獨有的身段,證明我們可以作很多事,不是只能狹隘的考慮婚姻之事,我們的人生不是僅僅以擁有為人妻為人母為夢想而已。
就像KK對薏心說的:「永遠不要小看自己,永遠不要被安排。」也正如同KK被問的「寫字沒有用,為什麼還要寫?」」「我還有想做的事」他們同在大時代的洪流下,雖載浮載沉,但仍對抗著外界質疑的眼光,與父親共同撐起日光茶廠;仍勇敢針貶時事,檢討政府,期盼更多細小的聲音能匯聚成河,成為能撼動政府的巨大力量。
製茶工序相當繁瑣,從採茶的天氣,溫度,發酵烘乾的時間,以及沖泡的時間,第幾沖,每一批茶都是獨一無二。雖然最終日光茶業仍不敵政府外匯政策的快速變化,以破產告終。但這一路以來的化險為夷,或許每個年代都有勇於作自己的女性,這一切端看我們要過怎樣的人生。
看似不怎麼圓滿的結局,但最後得到倫敦茶葉博覽會的金牌,最後KK寫著「心」的筆跡,最後抽屜壓著當初KK投資薏心的一塊美金,人生雖充滿曲折,跌跌撞撞,像茶葉般被蟲啃咬的人生,反而萃取出蜂蜜般的香味,我們不作第一,只因曾經燦爛輝煌,願我們都能作世上獨有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