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與台灣觀光協力的講座後,將侯家楷老師談及地方創生的四個維度重新梳理,在COVID-19疫情後,造成全球化的永續脈絡產生變化,使原本國際的SDGs能於2030年達成目標變成了困境,如:1.6億的童工不減反增;新增1.2億極貧人口;地球暖化1.2度C;減少了2.55億全職工作;20億人缺乏安全上水;36億人缺衛生下水等等,各國開始討論如何突破這樣的不永續狀態?
不永續的困境與轉機
這樣全球市場的不永續,從台灣的狀態從2005年、2007年的CSR逐漸轉為2018年到2020年的ESG,侯家楷老師首先提出了CSR的企業責任不只是慈善與公益,如:而是去思考企業與社會的關聯,並提出以「淨灘」為例,他點出了企業要做的事業,可能不是淨灘,淨灘個人行為就可完成了,以SEAHOPE光寶科技為例,透過將海洋廢棄保麗龍高質化再利用為鍵盤、滑鼠外殼材料,並融入海龜保育桌遊的鍵盤、滑鼠包裝盒,獲得iF設計大賞,產生一個企業、社會雙贏的局面。
三贏的永續新模式
突破慈善與企業和社會的困境,侯家楷老師提出7-11企業為例,大家應該都不知道7-11捐款箱一年究竟有多少捐款?侯家楷老師整理出來,將近4,300萬的捐款,不過許多環保團體對於7-11企業的塑膠瓶的垃圾產生,提出質疑與詬病,認為企業需要去改善並非僅是捐款。
在這樣的困境下,慈善、企業和社會打破不永續狀態,7-11企業開始規劃廢棄物的循環經濟,並與社會企業合作,將廢棄處理與商品設計,讓寶特瓶2,520公斤、鮮乳空瓶3,000公斤、廢棄牛仔布料7,600碼回收再利用後,再與社福團體合作製作商品,產生家庭就業機會,並於7-11企業的預購平台銷售,產生永續的循環案例,創造出新的關係人口,提供近百位非營利組織的媽媽就業機會,並帶動一萬人次響應這個公益活動。
社區永續循環的案例
筆者參加了北投學苑所舉辦的木工體驗課程,透過與退休工藝老師合作,將原本學校的舊有課桌椅,不再回收,轉為社區大學以及中學生活科技的材料,讓學生在製做工藝中,學會商品與現代網絡的連結,從思考創作到上網拍賣,以及拍賣需要哪些能力?
讓學習技能融入到生活當中,將舊有課桌椅不變成廢棄物,同時也提供社區與學校學生的技能培養,甚至有機會進入市場,達到永續性的循環,而在退休老師也能將自己的工藝繼承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