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林威
今年《桃園電影節》特別邀請台灣首部以少年科普AI教育為主的電影《科學少女》,擔任影展開幕片,本片由曾執導過電影《最乖巧的殺人犯》、台劇《神之鄉》的莊景燊擔任導演,並找來姚以緹、盧以恩、王傳一、林暉閔擔綱演出,在影展前,開幕場次的票也完售一空,可見新穎的題材、實力派演員的組合,讓電影未上映就備受矚目。
在片中,盧以恩飾演一個把對亡母的思念,寄託在程式研究的高中生,這不僅是她首次主演電影長片,更要在片中挑戰將程式語言、人工智慧等專業知識或術語,融會貫通在角色中,同時還要傳遞情感,雖有著不小挑戰,但在盧以恩的詮釋下,觀眾得以看見她如何精準的將自己化身為《科學少女》
盧以恩靠TED大會扮《科學少女》 拍演講戲超緊張
左起:盧以恩、王傳一、姚以緹、鄭品茜(右前),在《科學少女》中飾演一家人
(圖片來源:《科學少女》粉絲團)
繼去年《神之鄉》後,導演莊景燊再次找來先前曾合作過的盧以恩,在新片《科學少女》中,詮釋一位父親是科學家、從小耳濡目染下,精通不少科學相關知識的少女「子瑜」,不僅將角色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也讓觀眾得以首次在大銀幕上,看見盧以恩精湛的演技。
相較其他題材通俗的國片,《科學少女》卻是以少年科普AI(人工智慧)為主題的作品,但對盧以恩而言,雖然是挑戰,卻也因為曾與導演有過合作,讓她毅然決然地接下本片,她說:「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景燊導演,我覺得我們可以一起完成一部作品;一部分是因為我沒有演過電影長片,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首次出演電影長片就遇上有科學背景的角色,這讓盧以恩為讓自己更符合劇情設定,下了不少工夫:「就是看電影,然後很常看Ted Talk(TED大會),裡面就會具有專業領域知識的人,在上面演講,我覺得他們的形象就會很像子瑜的樣子。」盧以恩不諱言,詮釋角色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台詞,因為有太多是她陌生的專業術語,但為了扮演好子瑜,她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些艱深的文字融入在角色之中。
即便如此,在拍攝過程中,也是有讓盧以恩感到困難的戲,像是一場她必須站在台上演講的戲,就讓她記憶猶深:「我本來背超熟,結果一上台,因為上面超多其他同學演員在看,我就變得超緊張!」後來嘗試幾次後,盧以恩不僅完成這場在片中能夠看見角色專業的戲,也展現她對角色掌握的非常到位。
演哭戲不怕淚崩 盧以恩拍科幻片直呼:很複雜
在《科學少女》中,盧以恩有不少得靠想像詮釋使用科技產品的場面。
由於《科學少女》的故事背景,是設定在近未來,所以有許多高科技道具,一場看著過世媽媽前留下的影像,讓初次演出科幻作品的盧以恩也感到新奇:「有場戲是媽媽剛過世,我要戴著眼鏡看跟媽媽以前的回憶,可是拍的當下,我是看不到任何畫面,就純粹是個透明的眼鏡。」
盧以恩補充說道,那場戲需要兼顧很多,不只是情緒,還需要注意眼睛:「因為要盯著看前面,然後用想像的方式,好像在看一些畫面。」既要流露對母親的思念,還要靠想像演出科技感,讓盧以恩忍不住說:「覺得很複雜!」
回憶起拍攝《科學少女》,盧以恩表示第一天的拍攝就讓她印象深刻,那場不只是她進劇組的第一場戲,還得邊哭邊拍:「那天我超緊張,所以情緒有點出不來。」盧以恩表示,當時導演將她帶去旁邊,分享自己拍攝《科學少女》的壓力,她也向導演分享自己的壓力,在兩人敞開心胸交談後:「結果我們兩個一起痛哭,我就趕快進去鏡頭前面拍!」
事實上,《科學少女》乍看是部科幻感十足的電影,卻也是部情感豐沛的作品,劇情中,有不少能夠讓觀眾動容的時刻,像是聊到一場情緒非常飽滿的戲,盧以恩說:「那場戲導演讓我即興發揮,我就在那邊哭了5分多鐘。」為了詮釋好悲傷的情緒,盧以恩將對媽媽的情感,投射到片中由姚以緹飾演的AI機器人「艾普洛」身上,希望透過「共感」的方式,找到角色間的共鳴,也因此讓那幕戲的情緒,可以很直接地穿透銀幕,成功的傳遞給觀眾。
盧以恩笑著補充說道,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那場戲只拍了一次就過,如果再多拍幾幕,她可能會哭暈在現場;但盧以恩坦言,她不是那種導演喊卡之後,情緒還收不回來的人:「因為我覺得拿會讓很多人擔心,所以我會深呼吸,然後告訴自己這場戲已經拍完了,把這些情緒先暫時鎖住,如果還是覺得不舒服,我會在收工之後,回家再哭。」
盧以恩看見流浪狗大哭 靠感性找到角色同理心
盧以恩坦言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
(圖片來源:《科學少女》粉絲團)
演員在準備或詮釋角色的過程中,總會發現角色身上有著跟自己相似的特質,盧以恩也在子瑜身上,看見了些許自己的影子:「我覺得我們都很倔強。」盧以恩解釋,在片中,子瑜因故研發了一款APP,她其實可以靠著艾普洛讓整個APP更加完善,但子瑜並沒有這樣做:「她不願意走捷徑、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這件事,跟我很像。」
盧以恩進一步說道,無論是她或子瑜,都是那種會想把「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好」的人,盧以恩認為生命裡一定有想要堅決做好的某件事或某個時刻,當自己遇上時,她會選擇赴湯蹈火,將這件事當作自己必須完成的使命。
除此之外,子瑜這個角色是將任何事都放在心裡的人,盧以恩表示自己也是這樣的個性:「但我覺得我不會因為不傾訴,而導致自己不快樂。」盧以恩說,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不想說,而是她覺得真正懂自己心情的人不多,所以選擇放在心裡,讓時間去沖淡當時的情緒。
看起來非常理性的盧以恩,卻表示自己其實不定期會有感官放大、突然變得很感性的時刻,身處那種時候的她,就連看到路邊流浪狗,都能讓她落淚;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盧以恩很懂得如何分配:「在準備角色的時候,我希望我感性一點,比較能夠同理;可是如果在學校拍片或生活中,我希望理性一點,比較不會意氣用事。」
盧以恩不僅在角色身上找到共鳴,她也深入的了解自己所詮釋的子瑜:「我覺得她其實蠻堅強的,在那個年紀失去媽媽,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可是因為她還有個妹妹,所以不得不振作起來,去恢復家裡的生活節奏。」子瑜不僅得照顧妹妹,還要時刻叮囑爸爸,子瑜超齡的表現,在盧以恩眼中更像是大人般的存在。
不只個性,就連子瑜對待其他人物的情感表現上,也是層次分明,對此,盧以恩表示:「其實導演在一開始的劇本,她的情緒層次就很明顯。」盧以恩說,由於導演將子瑜對待其他人物的情感差異,透過腳本、透過文字的方式,已經塑造得很完整,她只要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可以投射該人物的對象後,再去揣摩心境、找到可以對應的情緒,就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正確也真實的情感。
跟王傳一、姚以緹相處沒壓力 盧以恩自認拍愛情戲很緊張
盧以恩既保留了青少年的天真,卻也同時有著成熟的想法
這次在《科學少女》中,王傳一飾演盧以恩的科學家父親、姚以緹則一人分飾兩角,飾演盧以恩病故的母親及人工機器人艾普洛。
提到首次合作的王傳一,盧以恩私下以爸爸稱呼王傳一,並表示:「我覺得爸爸蠻好笑的!」盧以恩說,在片場拍攝時,王傳一經常會逗笑她跟飾演妹妹的鄭品茜,而且因為王傳一是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所以在《科學少女》中詮釋起科學家,也是有模有樣。
盧以恩與姚以緹(中間),在電影中有不少對手戲
(圖片來源:《科學少女》粉絲團)
至於對戲最多的姚以緹,盧以恩則認為跟姚以緹的相處,非常舒服:「跟媽媽(姚以緹)相處下來很沒有壓力。」盧以恩解釋,通常跟飾演母親的演員會有年齡差,相處起來偶爾會有些壓力:「但我跟以緹姊即便在休息室,也不會覺得壓力大,因為我覺得以緹姊平常看起來好像很安靜,但她蠻天然嗨的,相處起來很舒服。」盧以恩笑說兩人經常交換巧克力吃。
除了王傳一與姚以緹外,與盧以恩曾多次合作的林暉閔,也在片中詮釋一位技術高超的轉學生「亦修」,而且與盧以恩飾演的子瑜互生情愫,私下兩人也是好友的他們,雖然過去在《神之鄉》中也曾配對過,但在《科學少女》中的情感則更加濃厚。
對此,盧以恩笑著表示:「蠻奇妙的。」盧以恩解釋,因為兩人合作多次,但過去作品中的角色,並沒有像這次在《科學少女》中,情感這麼直接:「因為太熟了,所以覺得有點緊張。」但兩人的確在電影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在情感表現上,顯得非常有層次。
既《神之鄉》後,盧以恩再次與林暉閔合作
(圖片來源:《科學少女》粉絲團)
不過說到感情戲,盧以恩坦言自己沒什麼戀愛經驗,所以她會特別從愛情電影裡,為角色找靈感:「而且因為我是射手座,我比較愛生活、愛自由,所以我沒辦法理解刻骨銘心的愛情是怎樣。」盧以恩也表示,自己雖然可以從愛情作品裡,為角色做準備,但對於要拍有肢體接觸或吻戲時,不免還是會感到緊張,她也仍在適應拍攝這類型作品時,該怎麼消除緊張。
盧以恩希望有機器人解決焦慮 盼未來能跟易烊千璽合作
《科學少女》中,姚以緹飾演的艾普洛,是個搭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有著高超的學習技術,可以解決人類許多困難,問起若身邊有一台這樣的機器人,盧以恩希望能幫自己解決什麼樣的困難時,她的回答有點出乎意外:「我希望有個跟在身邊、隨時偵測我內分泌,並給我最完整調整方式的機器人!」
盧以恩解釋,她覺得內分泌對人類來說很重要,如果內分泌失調,可能會讓人生病、或是暴飲暴食,會感到焦慮:「當你開始憂鬱,可能會沒理由的暴哭,然後當你自己發現有這種問題時,就會更焦慮。」
盧以恩說,因為心理疾病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甚至影響到身邊的人,所以她認為適時調整內分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現在我身邊有些朋友,也有心理疾病,我覺得這是現在每個人都有的文明病,只是嚴不嚴重,每一次聽到,我都會非常心疼他們。」所以她希望能有一台可以隨時監測的機器人,只要當使用的人,身體裡的內分泌開始失衡,能夠即時提供最好的解決辦法,讓使用者的身心可以調整到最佳狀態。
盧以恩盼未來詮釋的角色,都能在自己身上留下好的影響
除了科學外,《科學少女》也花了不少篇幅講述親情、愛情與友情,這讓盧以恩表示,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後,可以懂得珍惜與接受,就像是江蕙那首經典台語歌《落雨聲》,能夠珍惜身邊所有人,但即便失去,也要懂得接受,讓自己、讓離去的人,都能安心。
最後問到對於未來的期待,除了想跟自己的偶像易烊千璽合作外,盧以恩表示,自己希望能夠詮釋更多可以留在觀眾心中的角色:「我希望可以塑造多一點讓人非常相信、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或很有感受的角色。」盧以恩說,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馬小蘭,即便戲結束了,卻在她的心中有留下些什麼:「希望每個角色,都能帶給我自己一些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