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卡稿卡到好焦慮、絞盡腦汁仍然想不出好點子、明知脈絡不順卻剪不斷理還亂、截稿在即想專心處理未完成的稿子卻無法進入狀態、感覺自己也許不適合創作...。身為職業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面對這些心有餘而力不從的苦悶感。
但如果能理解創作的原理,即使不能即刻解決問題,也會比較有機會研究出適當的策略,讓自己保有繼續前進的方向。
【作品誕生的五步驟】
大眾娛樂作品通常是由以下五個步驟反覆執行之後提煉出來的。
- 發想:從腦中抓取可使用的各種元素(俗稱靈感)。
- 組織:將元素組織起來,使之更加清晰、有脈絡、有意義。
- 實現:透過各種手段技術,將組織後的想法具體呈現。
- 檢討:對具體呈現後的作品進行評估修改。
- 發表:將作品公開,讓自己以外的人看見。
為了幫助自己抓到造成卡稿的問題點,以下會一項一項檢視每個步驟需要的技術和原理。
【一、發想】
職業創作者的發想通常不是仰賴運氣祈求天降靈感,也不是憑空生出大家都沒有見過的東西,而是有能力隨時隨地將大腦中的各種元素拆解+架構,形成新的組合,是一種專業製造技術。
舉例來說,構成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的元素為「童話雪后+手足議題+北歐魔法」,構成日本動漫間諜家家酒的元素為「特工題材+超能力+喜劇節奏+冷戰年代」,構成漫威電影系列的元素為「超能力英雄+古老神話人物+星際科幻」。每項的元素其實都是大家不陌生的事物,但當熟悉的元素之間有了新的組合的時候,便能形成使觀眾感到新奇又討喜的新鮮感。
因此,當我們感受到靈感枯竭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際交流是否過於一成不變,導致腦中缺乏可使用的元素。或是壓力太大精疲力盡,導致大腦無力在元素之間產生連結。
多涉略陌生領域的知識、多接觸不同技術手法的創作、多出外旅行、多與舒適圈以外的人交流,都是促使大腦持續攝取新元素和保持感受力的方法。
壓力太大導致大腦鈍化的時候,先好好休息和減少各種使大腦慢性發炎的生活習慣,或下定決心離開有害身心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環境。
有趣的點子通常來自於水潤Q彈的心靈。
【二、組織】
創作的第二階段是將不同元素組織揉合架構出作品的雛型,就像廚師設計一道料理一樣,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才知道如何選用適當的元素、如何調整元素之間的比例、如何有效發揮元素的優點等等。
因此,若感受自己無法順暢組織元素,代表知識與經驗不足,
多累積實作經驗+多攝取專業知識是唯一解。也是前篇《
拖延症不是因為懶惰,是〇〇使你無法動彈》末尾提到的兵貴拙速的原因,創作是一件持續累積就必定會進步的事情。
例如以前筆者遇到故事寫不下去的狀況時,常常檢討自己不擅長鋪陳劇情,但後來經過責編調教和經驗累積,理解了故事進行不下去大多是結構問題,需要優先檢討的是角色動機,以及角色的個人主義不夠明確會導致角色的成長軌跡無法建立等等,都是要累積經驗加上學習專業知識才能體會的眉眉角角。
另外,筆者想推薦這本《
了不起的未來筆記術》,作者是日本的廣告製作人小西利行,雖然已經絕版但網路上找得到二手書。裡面分享了許多能將元素有效組織的技巧,適合使用在故事大綱、文案、廣告短片等需要概念組織能力的內容創作上。
【三、實現】
實現的重點在於表現力,這個階段會著重於技術磨練與反覆練習,就像學習鋼琴一樣,雖然看得懂樂譜,但要靠演奏能力感動聽眾的話,只能日常不斷練習,在大腦中建構出最通暢的神經迴路,才能有餘裕讓自己全心投入在作品中,發揮出最大的情緒張力和藝術性。所謂的心流狀態通常也發生在這個階段。
因此當作品明明有個方向清晰的雛型,卻發現自己無法順暢地呈現出腦中的模樣時,往往是因為技術不夠熟練、對工具的使用方式不熟悉,或是身心過於疲憊,影響了自身的投入程度。
除了加強練習,團隊分工也會是使創作者有體力使表演保持正常發揮的方式,或是近年來越來越進化的各種AI輔助工具,對於清楚知道自身創作方向的人來說,也是能夠提升表現力的工具。
【四、檢討】
檢視作品需要的是鑑賞力和判斷力,除了判斷基本的藝術性之外,也需要判斷是否符合目標群眾的市場需求、是否符合品牌形象、是否能引起討論等等比較現實層面的條件。
創作者若是無法將理性模式與感性模式相互切換,或是容易過度鑽牛角尖導致失去客觀性,檢視作品的工作就適合委託給專業的人處理,例如出版社編輯。
筆者學習正念覺察之後發現,理性模式與感性模式之間的切換是可練習的技能,當目標清晰,同時大腦能夠平靜並專注時,就越容易進入狀態。
反過來說心境混亂時,創作過程中便很容易被腦內批判的聲音干擾,需要理性判斷時也無法冷靜面對。
練習正念覺察需要有足夠血清素協助前額葉正常運作,因此總歸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身心與大腦的狀態是否能保持平衡。
【五、發表】
發表作品需要的是適得其所與平常心。
適得其所指的是,假設我們希望作品盡可能被越多人看見和願意消費,則作品必須盡量在適當時機發表在適當的平台。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市場定位、目標客群的閱覽習慣、以及平台的優缺點和演算法趨勢。這些資訊如果難以獨自蒐集的話,會需要建立人脈交流資訊,或是與出版社、工作室、通路商等機構合作,把心力留給創作本身。
平常心指的是,創作者需要明瞭自己為何創作,才能在接受外界對作品的反饋時,理性判斷哪些意見適合吸收,哪些適合放下。
創作的動機不明確、或不小心把動機建立在自己無法掌控的事物上時(例如期待得到他人認同、期待他人如何思考、期待他人做出某種行為等等),會難以保持自我肯定感,較無法理性判斷外界批評,和容易變得自我懷疑。
筆者近年很喜歡「臣服」的概念,專注當下,知道自己的方向並積極前進,但不預設它將如何發生,也不評斷好壞,只有判斷適合或不適合。
套用在創作上的話,即是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為何創作,並積極體驗途中有趣與辛苦的過程,但不預設作品最終的樣貌,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適應當下的人事時地物,使作品成為它最適合的模樣。
當我們打從心底知道作品成為了它最適合的模樣時,外界的評論就無法影響這個作品的存在價值,我們也不會用外界對作品的評論來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平常心由此而生。
【小結】
卡稿真的很難熬,但每突破一個關卡都會變得更認識自己。尼采說每個人其實都和自己不熟,因為「真實的自己」位於我們無法想像的高處,只要不斷成長和學習就能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越來越看見自己想走的路。
祝每一個創作者與作品都適得其所。
下回:『流量密碼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