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Kitty 被創作出來的時候是沒有嘴巴的,根據日本Sanrio 公司的官方說法,是因為Hello Kitty用心靈溝通,不需要任何一種語言,所以沒有嘴巴。另外,Hello Kitty 經常在左耳戴著一個蝴蝶結,這個關於蝴蝶結裝飾左耳的用意並無官方說法。我私心聯想,樣貌可愛的Hello Kitty撫慰人心的同時,是否也在傾聽 ﹖這樣的傾聽較屬於單向溝通,只有說話的人在說,聽的人( 物 )儘管只聽不說,甚至有沒有聽進去,說話的人並不在意,重點在想要說的人把話給說了。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囝仔人有耳沒嘴」( 台語 ),意思是要小孩子聽大人說話時要閉嘴,不要亂插話也不要亂講話。但大人們沒有特別說明的,其實是聽到甚麼風聲話語都不要傳話。重點在聽到了,聽到了甚麼 ? 可能是訊息、八卦、謠言、真實事件、繪影故事…不管是哪一種,藏不住的自然會在某些場合和某些人說出來。於是成長過程中屬於初級社交的階段就如此展開,有人說、有人聽。邏輯上是有人聽,說的人才有辦法繼續下去,因此,才有「聽說…」、「聽說…」的社交對話展開,就在這些聊天對話中,我們逐漸地認識對方、了解對方甚至清楚知道對方的行為模式,可見聽的威力可以捲出所有人的真實反應。
本書封面的副標寫著【科技讓交談越來越容易,人卻越來越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的確如此,自從有了社交軟體,人們的交談模式早已從手握話筒到手指點字鍵,逐漸用眼睛取代耳朵,關於聽人說話的機會也因為訊息傳遞容易變得越來越少。常常有類似 ~ 沒關係,你再傳給我就好…;沒關係,到時候再訊息聯絡就好…;沒關係,我晚一點會在訊息回覆你..諸如此類沒在聽的情況,是沒時間聽、或沒耐心聽、或根本沒要聽,總之就是你都沒在聽。
聽,其實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嬰兒時期開始,對聲音就特別敏銳,而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的知覺。】( 頁31 ) 然而,我常想,為何沒在聽 ? 從好奇心與拋問題2個面向去理解,也許就能夠掌握聽的哲學。好奇對方到底要說甚麼,然後提問有關對方希望告訴我的事。我們和家人與朋友之間保持關係的時間長度與緊密程度,多半也因此而得以更進一步去認識對方、理解對方,甚至同時也在認識自己和理解自己。
【面對面聽人說話其實是一件有趣的事,卻需要一定程度的耐心】( 頁173 ),【環境與心境兩個要素可以幫助培養這樣的耐心】( 頁176 )。難怪,我總是喜歡在咖啡館和朋友聊天,更喜歡在餐桌上聽某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