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歷30幾年戒嚴,很多歌不能唱,找不到具備本地文化的作品,形成文化斷層,只有經濟公司捧出來的塑膠。
真正懂音樂的弄小圈圈自嗨,變成小眾次文化。聽團仔最早就是一些喜歡音樂的人聚一起,會聽很細的音樂分支,能夠聽幾秒就分辨曲風分支,或者是音樂融合了什麼元素,非常執著音樂品味。
後來自由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展演空間,比方說解嚴前的駁二軍用倉庫,在政黨輪替之後開放,高雄的學生樂團地方小團有了舞台,會跟國外一樣辦音樂聚會。
Abbey Road可以代表披頭四,又或者是皇后樂隊初期的小空間,很多國外大團都有一個主要代表物,那會在成名之後持續融入作品。
滅火器的海港味就是駁二初期的樣子,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倉庫聽音樂,彼此像是家人一樣,樂團可以唱到一半喝啤酒玩人體衝浪,這些西方國家超級正常的音樂聚會,在台灣屈指可數。
後來幾個小樂團成名賺了錢,其他樂團跟著學,摒棄自己原本的風格,追求主流大眾熱愛的流行搖滾,寫不出寓意深遠的歌詞,整首歌變得越來越好懂。
以前這些曾經的小團作品,是要具備特定人生歷練才能有共鳴的,像是傷心欲絕能唱出大城市摧殘異鄉人的痛苦,因為他們就是代表台北小巷的悲傷樣子。
又或是隨性樂團的點煙跟拚未來,具備鄉土味的男歡女愛,大城市出生的人很難聽懂歌詞。
爭先恐後寫芭樂歌的團越來越多,因為臺灣人就愛聽沒文化底藴的芭樂,永遠只是小情小愛的抒情,你聽了幾萬次的爛泥,還是不知道草東街的故事。
音樂祭逐漸大眾化,失去原本音樂祭的文化特色,以前那些講得出音樂發展歷史脈絡的人不見了,剩下一大坨跟風耍帥的普通人。
以前喜歡音樂祭的人能活出自己的特色,在穿著方面追求個人風格,買不起精品所以挑一些二手衣穿,穿膩了再轉手賣掉,基本上不需要花什麼錢在穿衣服上面。
更不可能買現代成衣,所以那些古早聽團仔奇裝異服,讓大家覺得很酷很帥。
以前聽團是小眾藝術,聽團的人有勇氣活出自己的獨特,也具備道德觀念為理想發聲,居住正義或同志運動的愛與包容,會在每一個舞台下被吶喊出來。
以前的表演者也會用龐克精神衝撞體制,所以誕生了政治表態強烈的樂團,也讓人有了獨立樂團都支持民進黨的錯覺。
但有趣的事情就在這邊,所有熱愛音樂文化的人,都會對國民黨戒嚴的音樂迫害怒吼,藝術是人民對政府的最大武器,就如同今天開始有人用饒舌嘲諷蔡英文一樣。
我可以反對你的政治立場,但我欣賞你身為一個音樂人,勇敢對政治議題表態,這在國外就是一種常態。
不論滅火器或閃靈有什麼政治立場,你都必須佩服他們早期吃白土司配白開水過生活的態度,你也不能否定閃靈靠著政治表態在歐洲獲得的成就,他們在台灣的音樂貢獻,今天看得到一大堆音樂祭,也是他們的努力。
你們討厭的政治狂熱份子搞出這些音樂祭,讓大家今天的Ig限動有東西發,那些政治狂熱仔就是音樂祭的祖先,結果現在一堆人在罵閃靈滅火器。
懂不懂文化脈絡?
不爽聽政治表態?
那就滾回去聽你們的大眾商業音樂
你們不配享受高層次的藝術
現在音樂祭弄的很成功,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酷酷的東西,學著穿古著打卡拍照,用最酷的樣子在Tinder約砲,有一些人還會把告五人說成五告人,然後聽團仔就變成貶義詞了。
每場音樂祭的大團,誰還做什麼議題表態?
都只在乎自己毛巾賣幾條
寫的芭樂在YouTube 能有幾萬點閱。
現在那些舞台前繞圈衝撞的人
會被鄙視會被罵
拜託一下
這些追求音樂文化的人才是受害者欸!
衝撞的文化去Google一下就知道
你們真的以為音樂祭就是Ig打卡拍照喔?
饒舌精神是美國底層黑人的反抗,搖滾的龐克是永遠不對政府體制屈服,黑金屬是北歐傳統民間宗教對外來基督信仰的怒吼。
這些東西你們懂嗎?
音樂是人民擁有的最大力量
也是每個人都該享受的風格
不是給你們去KTV唱對嘴而已
整天罵台灣新聞只有行車記錄器,問題就是你們只配看那種爆料公社的複製貼上,報導有深度質感的新聞乏人問津,同樣的道理你們也只配聽那種小情小愛的芭樂。
音樂祭會變這樣,聽音樂的人會變低能,還不是有你們這些只會跟風的北七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