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光主創群就已經不負《怪物》之名了。雖然我還是沒看是枝裕和之前的作品,但《嬰兒轉運站》已經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坂元裕二我也只看過《東京愛情故事》(老人!),可是那也是最能打動我的日劇;而坂本龍一在配樂界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單單是這三個名字出來,不管電影演甚麼都會吸引我去看。
只是另一方面,以怪物為名,又是這個編導組合,電影本身也毫不意外的相當沉重。而同樣是講霸凌相關話題,前陣子的韓國電影《陰影下的她》是一記又一記直拳直搗你的心窩;《怪物》則充滿日式風格的像是慢慢地拿一塊塊大石頭壓在你的胸口上。敘事風格也可以明顯看出兩國民眾的個性差異。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第一幕以麥野媽媽的視角開場,整部片看完覺得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安排。觀眾們會先看到一個辛苦的單親媽媽,發現兒子似乎在學校遭到霸凌後前往學校「理性」的質問,想找出事件真相的樣子;隨後下一幕視角切換成老師,以他的觀點來更進一步地揭露實際發生的事情;在輕輕帶過校長視角之後,聚光燈轉換到兩個小孩身上,觀眾最後才得以看見事情的全貌。
這種分別視角開地圖迷霧般的手法雖然也蠻常見,但是編導又加了一些小劇情呈現不一樣的效果。例如第一幕中媽媽去學校找老師時,老師一度吊兒郎當的在質問過程中吃起零食;但視角切換成老師時,卻完全沒有對這段劇情多加描述與澄清,此外三大段故事,事件發生的時間序好像也有所出入。雖然這可能是我自己的記憶有誤,但如果時序上是真的有微妙的差異,那這兩點會讓我聯想到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既定印象而放大或減弱一些事件細節,也許老師只是快速地塞了點東西到嘴裡,甚至也許老師根本沒吃東西,但在媽媽的印象中因為將老師視為一個會霸凌學生的壞人,所以在她眼中,老師成了一個完全沒有道歉誠意,自顧自在嚴肅場合吃零食的人。而時間序不確定有沒有錯置,但應該至少有時間流逝長短的不同,這樣的處理方式直接反映每個人對於細節重視程度的不同,也呈現了在一段長時間的事件中,每個人可能因為自身的既定印象或觀察角度,而產生了記憶的偏差,而這個記憶的偏差可能會反過來再加深自己的刻板印象,導致誤差越來越大。
會覺得以媽媽的視角開場這點很有趣,其實也跟我自己的刻板印象有關。我覺得日本社會也許老師與學校還是處於比較權威的地位,而母親、女性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位置。從這個前提來看電影開場,先打造辛苦的單親媽媽形象,帶起觀眾的同情心,之後再轉到老師的角度,可能觀眾比較能認同這樣的劇情轉折而將老師洗白;但要是反過來先拍個憤怒到學校來拍桌的單親媽媽家長,可能接下來媽媽都擺脫不了怪物家長的標籤,就算第二幕展現媽媽角度的事實,或許也還是會招來「你一個家長顧一個小孩,人家老師要顧全班耶」這樣的評論,或許會失去電影原先利用各種小細節與時間差塑造出來的「每個人都習慣以自身觀點來看待全局」這種氛圍。
不過從這樣的想法來看,學校方面卻只以校長可能真的自己失手撞死了孫女,來為她的消極作為作解釋這點,感覺上又有點力道不足,甚至隱隱有指責學校只想低調行事的意味。或許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們的想法。
整部片最直接的問題大概就是誰是怪物?因同性戀傾向而被霸凌的星川依里,或許在父親同學的眼中是怪物、畏懼周遭眼光而在人前無視依里的麥野湊或許也算是怪物、一心維護兒子的麥野媽媽在學校師長眼中或許是怪物家長、滿腔熱血但只看見部分事實,卻還認為自己看見的片段即為真相的保利老師是怪物、沉浸在自己犯的錯而無心好好處理事情的校長是怪物、只想道歉了事消除麻煩的學校主任們是怪物、覺得兒子性向不正常而試圖強硬洗腦他的父親當然是怪物、霸凌依里的三個同學ABC當然也是怪物,但養出這些怪物的,是更龐大、名為社會風氣的怪物。
只是說這麼多,其實我也同樣是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這部作品,以我的想法來詮釋它。不過最後一幕看到兩個小孩跑向光明的隧道盡頭,雖然隱約猜到結局,但還是不斷在心中吶喊拜託來個活人經過一下吧。也許風暴過後終將見到光明,但這條迎向光明的路也太過黑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