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新移民、外籍配偶等群體需要我們提供多項服務,目前在台灣需要個案服務、通譯服務、諮詢服務以及新住民子女轉銜適應其他的支持和協助。相關的台灣以及外籍配偶等等法規知識和常見問題有資訊上的斷層需要我們協助,所以在台灣同時組織許多志工以及社會公益活動。
目前大環境以及全球化新時代的來臨,人口快速流動,特別是婚姻移民者的增加,使得跨文化家庭的數量快速增加。這些家庭面臨了婚姻及適應等等的挑戰,同時也對社會和民眾產生了多元文化的衝擊,因此,我們需要互相理解同理並且促進社會和諧。若你對社會公益以及這些議題充滿熱忱、具有豐富經驗,歡迎到相關單位成為夥伴。
新住民家庭需要我們提供支持和協助,以促進他們在台灣的融入和適應。透過各項服務和志工的協助等等活動,我們努力推動文化理解和社會融合,讓新住民子女有更好的未來。
以下故事情節純屬虛構,並不是真實事件,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阿嬌是一名外籍太太,來台灣已經12年,有大女兒與小兒子兩名小孩,小兒子罹患了先天性第一型糖尿病。因為小兒子的病情嚴重,阿嬌必須定期帶他接受胰島素注射和追蹤治療,同時還需要照顧他的飲食和運動。
不幸的是,四歲時,小兒子的糖尿病進一步轉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讓阿嬌倍感擔憂與壓力。儘管面臨這麼大的挑戰,阿嬌始終堅強面對,每天克服著困難,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小兒子,並確保他能夠順利成長。
生活對阿嬌來說並非一帆風順。她的丈夫在結婚七年後因大腸癌過世,讓阿嬌感到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婆婆因為兒子死亡也得了重病、生活無法自己,因此阿嬌為了照顧婆婆,她放下了個人的煩惱,但婆婆之後也過世了,婆婆過世讓她更加孤立無助。面對經濟壓力,阿嬌只能兼差幾份工作來維持家計。
在這艱難的時期,阿嬌發現她不得不讓大女兒去學校接小兒子回家,並且訓練小孩獨立。雖然她是一名單親媽媽,但她從來沒有放棄,不斷在自己鼓勵下堅強前行,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阿嬌在台灣沒有娘家可以倚靠,夫家的親戚也未能提供實質支援。因此,她明白只能靠自己來賺錢並照顧孩子們。
阿嬌的小兒子學校老師得知阿嬌面臨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老師非常關心阿嬌的處境,並決定幫助她尋找支援。
老師輾轉聯繫了相關新住民協助相關單位,並向他們說明阿嬌的情況。這些單位包括法律扶助機構和新住民扶助組織。他們希望能夠提供法律上的諮詢和協助,讓阿嬌了解自身的權益,並得到相應的支援。
成功地接洽了相關單位後,了解自己的權益和應該獲得的資源。這些組織也協助阿嬌處理各種法律事務,讓她減輕了一部分負擔。
除了法律上的協助,這些單位還為阿嬌提供了經濟援助和生活支援。透過社會資源的整合,阿嬌得到了一些經濟上的幫助,使得她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也讓阿嬌有空閒的時候,去參加相關的課程,更能融入台灣的社會並且更有溫暖的感覺。
在新住民扶助組織的協助下,阿嬌也結識了很多新住民的朋友們,他們一同交流經驗、互相支持,讓阿嬌感受到不孤單,有了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這一過程中,阿嬌深刻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懷。她知道,雖然面臨困難,但她不再是孤獨一人,還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她度過難關。這樣的支持和幫助讓阿嬌有了更大的信心,她堅信自己能夠保障自身和孩子的權益,並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未來。
除了以上的狀況,新住民也可能遭遇到身分取得、夫妻溝通困境等等。
截至2023年2月底,台灣新住民人口總數為57萬9861人。其中,有投票權的新住民人數共有29萬1285人。
10000為台灣人內就包含3為新住民以及外籍配偶。
新住民及外籍配偶,越南的人約有11萬3279人,印尼的3萬1396人。因此新住民在台灣社會的地位逐漸受到重視。
新住民事務逐漸成為重要議題,台灣更全面地提供支援和服務。根據台灣新住民數量的快速增長趨勢,顯示他們在台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新住民的需求和權益予以關注和支持,希望他們在台灣能夠落地生根,並為台灣的多元文化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