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衝突、氣候變遷讓雞蛋開始短缺。專案進口也是一種方法,卻反映政府應對危機的韌性還需要加強..
主筆:臺大政治 鄭宜嘉、李宛諭
今(2023)年年初,我國國內發生雞蛋荒,農委會(今農業部前身)遂於3月開始實施雞蛋短期專案進口計畫,砸下5.69億元補貼進口商向巴西、泰國等7國購入雞蛋,使得市場價格逐步回穩。
但自今年8月起,在野黨針對此次專案進口商資格、政府補貼及進口蛋品質等諸多爭議提出質疑,風波愈演愈烈,甚至演變成政治攻防,迫使農業部長陳吉仲於9月19日請辭。
根據行政院專案對進口蛋之專案報告顯示,今年3月至7月的進口蛋專案共由17家進口貿易商分別向泰國、菲律賓、美國、土耳其、澳洲、巴西和馬來西亞7國購入雞蛋,總共進口1億4531萬顆;各國進口蛋的價格不同,每顆在2.98元至24.5元之間不等。
其中,以海運方式進口巴西蛋的超思公司共進口8891萬顆,佔總體約61%為全部進口商最多。然而有媒體指出,超思公司去年9月才成立,且資本額僅50萬,亦有傳言指出該公司負責人秦語喬的丈夫與陳吉仲熟識,質疑該公司承接專案的資格且中央有圖利廠商之嫌。
對此,農業部提出回應,表示超思公司與國內業者吳記蛋品有親屬關係脈絡,並非進口蛋品新手,且過去有協助日本進口蛋品之經驗,加上超思需先墊付貨款,有清償能力,農業部相關經費是用在吸收進口雞蛋價差與關稅而非直接補助貿易代理商。
超思公司也回應,負責人秦語喬丈夫已過世30年,與陳吉仲部長相差17歲,兩人成長背景、學歷及工作甚異,並無「熟識」之說。僅管如此,國民黨民代仍懷疑超思能否在去年9月成立至今短期內擁有大量進出口實績,籲農業部提出相關證明。
除了超思公司爭議,進口蛋之價格與品質也備受討論。如(1)超思進口巴西蛋價格比日本進口巴西蛋的價格還高、(2)巴西蛋被驗出「氟甲磺氯黴素」超標、(3)巴西蛋保存期限為什麼可以長達4個月等等。
對此農業部畜牧司說明,日本進口品項為加工用液蛋且簽訂長約,與臺灣以短約進口殼蛋一定有價格差異。
食藥署亦指出,針對巴西進口蛋,邊境會進行逐批查驗。報驗75批中僅驗出1批巴西雞蛋含「氟甲磺氯黴素」與「氟甲磺氯黴素胺」,共8,386公斤的雞蛋依規定退運或銷毀,並未流到市面上。
至於巴西蛋保存期限,農業部稱巴西蛋有經過噴膜,在5°C以下冷藏的條件下可保存90到120天,然而有專家學者指出,臺灣並未強制全程冷鏈保存,進口蛋交給國內洗選蛋業者及零售商的時候很可能「斷鏈」造成蛋不新鮮、無法達到原廠保存期限。
隨著對進口蛋品質的疑慮蔓延,陸續有進口蛋包裝之盒裝蛋、液蛋傳出標示問題。像是包含巴西、澳洲、土耳其雞蛋在全聯販售的「台農蛋品」盒裝蛋,便被民眾檢舉誤標有效期限,業者須改善、罰款。另外,新北市、桃園市和臺中市衛生局也都查獲有業者將進口蛋加工成液蛋並混入國產液蛋,產地卻只標示臺灣,部分蛋的流向不清。
農業部於9月20日發布新聞稿致歉,聲稱一開始以為可依「進口貨物原產地認定標準」規定,將液蛋認定為「實質轉型」,故請業者將產地標示為臺灣,7月向衛服部確認後才知道液蛋屬「非實質轉型」,需要標示原產地才正確,畜產會隨即通知業者此後應以原產地標示。
由於專案進口雞蛋發生保存期限錯標、液蛋誤標產地等事件,縣市政府展開稽查,部分縣市更暫停學校午餐使用液蛋,團膳業者紛紛改菜單,用豆腐代替雞蛋,農業部亦發現近月以來市場對雞蛋的需求沒隨著開學增強,顯示此次風波使民眾對雞蛋品質的信心產生不小影響。
由於今年初的雞蛋荒,農委會首次展開大規模的雞蛋進口專案,以委託進口商向國外進口的方式補足國內雞蛋需求。客觀來說,專案確實有一定的成效,使市場價格有回穩的趨勢。
不過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欠缺公開透明的審核、監督機制和相關規範,加上政府官員對於「雞蛋進口」這種高度專業的領域掌握度不足,才會導致專案從進口商、價格到產地,無一不被拿出來檢視。
若從「公共行政」的角度來看,此事件恰好展現了政府將業務外包給私人企業會產生的問題:政府制定進口專案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但企業終究是以營利為目的,在這種緊要關頭無論政府找上哪一家廠商,只要廠商有從中獲利,政府就難逃「圖利廠商」、「發國難財」的質疑。
如果未來仍有進口專案,政府應著眼於制定完善準則供承辦企業遵守,並建立公平公開的審查機制,減少政府「管不著」的盲點才能減少質疑聲浪。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也發現朝野及輿論討論的重點從爭議本身延燒到政治對立:執政黨傾向於肯定該專案的效益,並稱讚進口商協助解決缺蛋問題;在野陣營則多批評此專案中的疑點與紕漏,對於政府作為不信任。
此議題有很高的討論度,卻極少有針對缺蛋根源的探討。臺灣的低產蛋效率、堪憂的雞隻飼養環境和長久施行的統一包銷制度都是除了禽流感外,造成缺蛋的原因;長期以來輕忽冷鏈運輸和雞蛋品質分級更造成此次進口蛋食安危機,這些皆是現任政府及欲在2024年問鼎總統大位的候選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資料來源:公視新聞網、TVBS、中廣新聞網、壹蘋新聞網、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