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95年自己剛好在倫敦生活,算是引證大衛碧咸(David Beckham)進入曼聯時期(1992~94)的被動旁觀者(不是球迷卻被鋪天蓋地新聞淹沒視線)。碧咸不只是個足球明星,帥氣長相與高調愛情,令他跳出足球界成為破圈偶像,是「球星迷(不看球賽、不踢足球、只愛球星)」的瘋狂焦點。
認識的曼聯擁躉介紹看Netflix的《碧咸傳》,認為拍得很人性化,像在看迷你劇。看畢4集,雖然無可避免同樣是用濾鏡美化春秋的人物傳記,但繼籃球巨星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紀錄片《The Last Dance》後,確是相當引人入勝的記錄片,可多認識這位球壇萬人迷風光的背後。
由於有個曼聯擁躉父親,碧咸從小已有足球夢,立志成為職業足球員,憑藉驚人毅力一步一腳印,於1990年獲選為15歲以下年度最佳球員,14歲生日之時,簽下曼聯學童球員協議,1991年7月8日,雙方正式簽署青年訓練計劃合約,起動職業足球里程。
碧咸的足球生涯本來就很戲劇化,導演費雪史帝夫(Fisher Stevens)更用戲劇結構和影像把記錄片變成迷你劇,讓觀眾體會碧咸的足球生涯和個人生活外,隨著「劇本」推進,情緒跟著跌宕起伏,從而產生共鳴;尤其對「碧咸嫂」有所改觀,承認她不失是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好老婆。
碧咸足球生涯有四個戲劇化轉折,導演各用一集聚焦介紹:
第一集《The Kick》,從碧咸成名的中場「Chip射」講起,記述他的輝煌曼聯時代;
第二集《Seeing Red》,剖析碧咸在1998世界盃被紅牌罰出場後,如何勇敢面對自己的救贖之旅;
第三集《Golden Balls》,講述碧咸加入西班牙『皇馬球會』第一代「銀河戰艦」的前因後果與際遇;
第四集《What Makes David Run》,描述碧咸職業生涯後期,如何踏上足球荒漠,成為美國足球的拓荒者,與及「碧咸嫂」扮演的角色。
碧咸是足球圈的異類人物,名氣不但跳脫出足球圈範疇,他的職業生涯同樣處於足球歷史兩個大時代的夾縫中,他正是「馬勒當拿時代」剛結束,「美斯、C朗時代」尚未到來的適逢人物。當時世界媒體都熱烘烘尋找「球王接班人」,造成很多已成名的年輕球員背負著巨大壓力。
碧咸處身於這個夾縫裡,不管球場內外都是鎂光燈焦點,恰巧他與同樣當紅的Spice Girls成員Victoria愛得高調,碧咸受「狗仔隊」恩寵是必然的事,每星期總會霸占英國小報的頭版,頻密度不亞於英國皇室,私隱成為公眾「餐點」是必然的機會成本。
四集內容,感受最深是碧咸的反省能力與驚人耐力,應該是來自從小的長輩身教。稚子就算多愛做某件事,要每天堅持也不容易,父親的地獄式訓練,碧咸能咬緊牙關全盤接收。師父費格遜的嚴厲,碧咸不敢違抗,拼命滿足要求。
以碧咸的外露性格,卻言聽計從兩位長輩的安排,骨子裡怎可能沒有「強逼症候群」?遇上同樣反叛的Victoria,不盡情愛得高調才怪。工作已令人喘不過氣,私生活還要偷偷摸摸,人生再有甚麼樂趣?二人選擇與「狗仔隊」共存共生,換來卻是「旁觀者」的不滿,Victoria成了代罪羔羊。
愛情飽受諸多批評,多少影響碧咸的心理質素。世界級運動員必有嚴謹情緒管理訓練,英國大小足球會都有專職負責運動心理學教育人員(本人任教過5年),教導及訓練球員應付各式各樣及稀奇古怪的突發狀況。1998世界盃碧咸被紅牌罰出場的犯規舉動,以他的資歴絕對能忍下來,他卻沒有。
碧咸的一子錯,是否就是英國隊輸波的理由,當然不是,遺憾是在「勝利球迷」眼裡他就是「罪人」。失誤沒有打敗碧咸,他勇敢沉著面對自己的救贖之旅,終於溶化球迷的心,在球場再起風雲。誰敢輕言碧咸的實力,能堅持信念並落實執行的人,終會遇上運氣與機會。
私自公佈要離開「銀河戰艦」,碧咸被『皇馬球會』全面杯葛,他卻堅持出席每場訓練與球賽,獨自在場邊練習、準備,最終感動了隊友與球迷,領導層無法不妥協,碧咸憑藉毅力延續自己的足球生涯,令世界球迷拜服他的實力。
記錄片找來與碧咸合作過的多位名宿及對手,講述與他經歷的前塵往事,最搞笑莫過於1998世界盃害碧咸紅牌罰下的阿根廷球星施蒙尼,竟面對鏡頭坦然地說出,〝我當時是在演戲〞,師傅費格遜親述「飛靴門事件」同樣難得一見。足球是圓的,時間也是圓的,兩者都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強逼症候群」,碧咸的相當可愛。他儀容出眾,打扮一絲不苟更帶領潮流,這也是「強逼症候群」之一;難得是他從不假手於人,完全一手包辦自身與家居的整潔,這種「優質執著」絕對是兒女的最好身教。碧咸是個善良的男人、丈夫與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