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ts
我們聊到運動賽事到底怎麼分組才算公平?男女、年齡、體重,這裡的公平指的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實質平等,不是每個人都一樣,而是依據能力、差異按比例分配,那麼如何判斷、誰來判斷能力、差異?這又是下一層的公平,並不容易。
我常覺得我們不用太敏感但也不能太無感。就像網上提到劉藺秦很多人拿居禮夫人出來做舉例,說我們要幫居禮夫人正名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我想,我們要理解這背後有其社會歷史背景脈絡,但我們也應該在覺察後勇於做出調整,這其實就是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亞運橋牌選手奪牌被冠上醫生娘稱謂這則新聞其實不完全是性別、父權議題,因為我們不能否認如果今天是太太比較出名新聞可能會寫說「XXX的先生勇奪冠軍」,又或者會寫「XXX的兒子逆轉勝」,這也是不對的,因為重點是那個人是誰,而不是那個人是男或女,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這麼一說,有沒有發現這事件裡,我們把很多議題都混再一起講了,新聞媒體素養、性別、平等...一個一個梳理開來,一個一個說清楚道明白,這就是我們上一集說到的覺察,這其實很不容易。
最早開始意識到平等這件事大概真的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家裡有手足的人說不定都曾經心裡有過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偏心!」這有時跟性別有關,但很多時候也無關,家裡三個孩子都男的或都女的也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有個朋友就曾經說:「我不打算生第二個孩子,因為我不確定我會不會像愛第一個孩子一樣愛他。」這是很真誠的心裡話。
所以說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他形塑了我們最早的價值觀,而這套價值觀很可能跟著我們一輩子。我常跟我自己說,要有定見但保持彈性,這也是我希望帶給自己的孩子的。我們做人不能沒有邊界跟框架,那會讓人無所適從、因不安而頻頻試探,所以要有框架,但框架是有彈性的,不會因為觸到就被電死。就像帶小孩一樣,讓他知道這樣做是可以的,但如果越界,我們就一起承擔自然後果,下次他會思考他想不想承擔這個後果,如果他不願意那自然不會再這麼做,如果他願意,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有何不可呢?
再說回來平等,我們可以要求自己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世界,但我們不必強力抨擊那些眼裡滿是偏見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創造一個平等的環境給他,這樣的風氣跟文化便會對他造成影響,好像說的很理想化,但這其實就是一種放過自己,硬碰硬行不通我們就曲線救國吧。
平等是理想,我們只能無限接近但不會真的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