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聆聽了2023年政治大學USR x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參與研討會的過程中,我特別被場次八的主題〈台灣原住民族編織工藝的復振與再現〉深深啟發,具有人文內涵、科技實作能力的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科技改進傳統型文化場館的困境,尤其針對國立台灣博物館的烏來編織與工藝品。傳統型文化場館的實體空間有限,而我認為透過數位化,可以打破時空限制,使更多人能夠深入認識和學習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透過數位化,我們可以建立豐富的線上平台,提供烏來編織與工藝品的來源系譜與圖錄。這不僅使參觀者能夠自由瀏覽、深入研究每個展品的歷史與故事,也消除了實體空間的限制,讓所有文物能夠同時展現給全球各地的民眾。這種數位展示方式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多元傳播,還提高了文物的曝光度,增加了參觀者的學習機會。同時,透過虛擬博物館,我們解決了實體導覽人員有限的問題,讓參觀者在無壓力的環境中自主學習。
除了烏來的文化,我也對於〈韌性里山的社區協作 以石碇永安為例〉的內容感興趣。這啟發了我對於地方創生的新契機,特別是對木柵地區的大文山茶產業有所發想。我提出定期舉辦「木柵生活節」,以促進地方創生,吸引人流,提高地方知名度,並推動大文山茶產業和文化的發展。
木柵生活節的主軸著重在文山區地方創生,分為東展區和西展區。東展區將聚焦在地茶葉特色,展示皮革製作的裝置藝術,推出皮革茶具套組,與青農合作提供奉茶服務。至於西展區,即集應廟前廣場,強調宗教文化,設置陶藝體驗課程,讓民眾體驗先人開墾歷史的意象。
在宣傳方面,我建議舉辦數位行銷課程,參與者包括木柵岸汐職人聚落的營運團隊和藝術家們,並與文山茶筍節、木柵區公所等合作行銷。同時,可以舉辦打卡抽獎活動,鼓勵遊客在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並在展區登記抽獎,以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參與度。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推動地方發展,還能讓遊客在歡樂中學習和體驗木柵的生活風情。
透過這些創新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和數位化如何為文化場館和地方創生帶來新的可能性。在數位時代中,我們能夠打破時空限制,讓文化更加自由流動,同時提升參觀者的學習體驗,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