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德國企業最重視的五項軟實力,幫助你在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ource: Fotolia

source: Fotolia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技能是德國企業界選人時最看重的?StepStone與Kienbaum Institute @ ISM針對8000位德國企業界人士做了一項調查,幫我們整理出來哪五項能力是未來職場上最重要的技能。


比起強調哪些hard skills在職場最實用,更重要的是軟實力soft skills,因為在劇烈變動的年代,科技淘汰的速度只有不斷加快,今天學的硬技能,明天可能被取代,然而只有個人的軟實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唯一能限制你的不是外在,只有自己的心態。


那在現今不斷加速的年代,有哪些軟實力能夠幫助我們順利適應不斷變遷的職場與生活?甚至在求職時,是我們可以特別去強調的?


第一個關鍵字出現了:適應能力(Anpassungsfähigkeit)


適應能力指的是在變動中不斷地學習與調整,接受新的挑戰與刺激,讓自己能夠持續站在浪頭上不被拍落在後。在工作上代表著接受新業務、新專案的挑戰,甚至快速融入新的團隊與環境。


對於公司來說,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三天兩頭組織改組是家常便飯,人員流動也比以往快速許多,甚至一整個function都被替換也不無可能。在2018年德國電商zalando砍了傳統做行銷與廣告的部門,用AI與演算法替換了250位行銷人。當時看到這個新聞嚇了一跳,因為我先前曾短暫加入過這個行銷部門,想到以前的同事們被迫轉型或換老東家,確實有點不捨。即使是像行銷這種傳統的功能領域也正在接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趕不上變化,那只能被淘汰。


來到德國的朋友們相信都練就了一身不錯的適應本領,就算適應不良,這種願意挑戰新環境的心態,已經讓我們具備站在浪尖上不怕摔落的勇氣,剩下的,就是站在浪頭上的本事,而這個是需要時間慢慢磨的。


第二個能力與適應力息息相關:彈性(Flexibilität)


如同先前的文章讓我們用經驗談,「相較於德國人,你有什麼樣的優勢?」中所提到,彈性是我們的優勢,這源自於我們的民族性與原生環境,我們相較於德國人更願意接受不同的挑戰,另外由於在德國非主場,我們努力抓住每一個機會不輕言放棄,畢竟是「win or go home」的生存戰,每個人來到這裡,都想在德意志這塊土地上佔有一席之地。


再來是學習力(Lernbereitschaft)


如果用德文字去看的話,意思比較像是「學習的意願」或是「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跟前面兩項能力綜合起來,說穿了就是這八個字不斷調整,與時俱進,更白話的說,就是保持彈性來接受改變,透過不斷學習來適應新環境


然而彈性與適應,都是先有改變的產生,我們才去做應對,多少處於被動的態勢,但學習則不一樣,這是我們可以主動去掌握的,決定我們可以往什麼方向走。


為什麼StepStone的這篇報告不特別強調有什麼硬技能要學習,反而是軟實力?我個人的解讀是,因為科技與工具不斷的推陳出新,個人很難掌握所有的工具,所以談論要學會什麼樣的工具沒有太多意義,反而要抓準大方向大趨勢,回推應該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然後運用軟實力來達到目標。


我記得在中學時的電腦課,很重要的一個訓練就是打字速度,誰在一分鐘打的字多又準確,除了能得到一張證書外,還能得到眾人欽羨的眼光。但現在,手寫甚至語音輸入已經不是幻想,當初我在糾結是否特別學習倉頡輸入法來提升打字速度,現在想想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另外過去我們著重學習用Excel畫出精美圖表,但現在有越來越多軟體工具幫我們自動化這件事情,美感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從龐雜的資料中提取出有價值的訊息。這樣的變化在生活中各個層面不斷發生,大從企業轉型失敗(最有名的柯達軟片例子),小至個人(Zalando解僱傳統行銷部門)的例子都顯示,努力固然重要,但選對方向更重要


第四個值得注意的能力是組織能力(Organisationsfähigkeit)。


相信沒有人喜歡鬆散、沒有紀律的工作環境與夥伴。前述提到的各項能力要能持續落實,需要有良好的紀律以及有條不紊的組織能力,而我認為組織能力的體現在methodology(方法論)上。


企業流程裡有非常多的methodology,生產流程有所謂的Kanban管理,軟體系統專案有傳統的waterfall model以及近年來強調敏捷開發的scrum methodology,在不同領域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論來幫助企業達到最有效率的管理,而我們個人,也有獨一無二的方法論來幫助我們處理每日大大小小的事情。


注重Iterative的Scrum methodology

注重Iterative的Scrum methodology


就像所有的理論都存在有缺陷,我們個人的方法論一定也有盲點(不然不會有所謂的番茄鐘工作法、子彈筆記法等),透過學習並改進自身的方法論,可以加速學習與適應新環境,讓做事更有效率。


最後一個能力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我們最缺乏的能力:溝通能力


raw-image

不僅僅是我,跟許多在德國職場的台灣朋友聊過,大家不約而同都有從主管得到類似的回饋:在組織裡需要多說話、多表現自己。


說實在的,這確實不是我們的強項,因為我們從小習慣的教育就是背多分,多說話常常只是被認爲在找碴。但我們不能把這個習慣帶到德國學校以及職場。


如果要我簡單總結溝通能力的話,「不說話,就不被看到」是我體認到最重要的職場心得之一。這裡的說話不僅僅是在會議討論中發言,平時對上對下的溝通也要持續進行。主管們在每月跟你一起的Jour fixe,以及與中午吃完飯的coffee corner,都是被看到的好機會,但除此之外,不要去「等」這個機會。


我的意思是,不要去等這些時刻的發生,反而主動去創造這些時刻。例如與其在每月的一對一例行會議裡報告事項,不如每個禮拜主動向你的老闆、你的教授更新你的近況,因為他們要管理的人事物太多了,等到他們主動問你的時候,可能往往已經太晚,甚至在注重agile的公司裡頭,越早試錯,就越有改進的空間。而當你總是等到老闆問你才要回報的話,在主管心裡,可能已留下「不積極主動」的標籤。


在任何場合裡,我們都希望擺脫這個標籤,而你可能僅僅只是惜字如金、少說多做,你就留下了這個「被動」的標籤。


結論

這五項能力並不互斥,反而相輔相成,歸納出來就是利用組織能力(方法論)與彈性來持續學習以適應環境,並且將所做所學傳達出去


Elon Musk喜歡從事物的本質去思考事情,這五項能力同樣是最基本的,一再被強調,卻也一再被當作常識而忽略的能力。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面向,不管我們正在求學、求職或在職場,這五項能力都值得我們深思並強化,並且,試著展現出來,就像這篇文章正有幸被你閱讀一樣。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追蹤加訂閱我們的專欄。你的支持,是我們持續寫作的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ve Huang的沙龍
112會員
66內容數
一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燒壺咖啡,可以跑幾百米,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而我們用這一分鐘,縮短你和德國的距離
Dave H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11
前陣子收到客戶對於我方負責程式開發A同事的抱怨,原因是客戶認為這個A同事都沒在做事。從我的角度來說,的確A同事負責的開發項目已經有所延遲,同時這個A同事平常也很難聯繫,所以不只是客戶,我也一直無法掌握他的開發進度。 如果說專業能力是一艘船,那溝通能力就是海浪,成功帶你到客戶的彼岸。
Thumbnail
2022/01/11
前陣子收到客戶對於我方負責程式開發A同事的抱怨,原因是客戶認為這個A同事都沒在做事。從我的角度來說,的確A同事負責的開發項目已經有所延遲,同時這個A同事平常也很難聯繫,所以不只是客戶,我也一直無法掌握他的開發進度。 如果說專業能力是一艘船,那溝通能力就是海浪,成功帶你到客戶的彼岸。
Thumbnail
2021/12/30
千辛萬苦地把模型跟報表建立起來以後,把結果呈現到行銷主管面前時,一定會被問:你有信心這個數字是對的嗎?我如果聽你的建議,我會在電視廣告多下1千萬,你有信心他會回本?躁進的丟入上百萬的預算,或是砍掉一整個部門都不會是縝密決策的方式,「做個小實驗吧?」是近年來蠻常見的做法
Thumbnail
2021/12/30
千辛萬苦地把模型跟報表建立起來以後,把結果呈現到行銷主管面前時,一定會被問:你有信心這個數字是對的嗎?我如果聽你的建議,我會在電視廣告多下1千萬,你有信心他會回本?躁進的丟入上百萬的預算,或是砍掉一整個部門都不會是縝密決策的方式,「做個小實驗吧?」是近年來蠻常見的做法
Thumbnail
2021/12/28
我們在第一篇提到基本的行銷歸因(Marketing attribution)概念,但這些歸因法則其實受惠於線上追蹤系統的興起,Google Analytics,Mapp或是公司內建的追蹤都可以讓行銷人員理解:消費者的點擊,瀏覽與交易,但把視野只放在線上蹤跡是很片面的
Thumbnail
2021/12/28
我們在第一篇提到基本的行銷歸因(Marketing attribution)概念,但這些歸因法則其實受惠於線上追蹤系統的興起,Google Analytics,Mapp或是公司內建的追蹤都可以讓行銷人員理解:消費者的點擊,瀏覽與交易,但把視野只放在線上蹤跡是很片面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職場上,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呢?面對 AI 人工智慧迅速崛起,全球職場社群平台 LinkedIn 根據招聘職位列表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技能,以及最近受聘的 LinkedIn 會員擁有這些技能的數量,以此確定就業市場上最熱門的技能是哪些。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以人為本的「溝通(Communicati
Thumbnail
職場上,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呢?面對 AI 人工智慧迅速崛起,全球職場社群平台 LinkedIn 根據招聘職位列表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技能,以及最近受聘的 LinkedIn 會員擁有這些技能的數量,以此確定就業市場上最熱門的技能是哪些。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以人為本的「溝通(Communicati
Thumbnail
昨天朋友問,他現在的職涯位階接下來是應該偏重硬技能還是發展軟實力?本篇來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昨天朋友問,他現在的職涯位階接下來是應該偏重硬技能還是發展軟實力?本篇來聊聊我的想法。
Thumbnail
持續就業能力,是想在就業市場保持競爭力的職場人要思考的命題。 要維持競爭力,還是要老土講句,了解市場,到底在你所屬行業,人才是求過於供,還是供過於求?行業長遠有沒有發展空間?那些技能在未來仍有需求?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Thumbnail
持續就業能力,是想在就業市場保持競爭力的職場人要思考的命題。 要維持競爭力,還是要老土講句,了解市場,到底在你所屬行業,人才是求過於供,還是供過於求?行業長遠有沒有發展空間?那些技能在未來仍有需求?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Thumbnail
為什麼要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競爭激烈,要與他人有差異化。 獨特的技能、經驗和價值觀,能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如何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1. 發揮自己的優勢 2.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 不斷學習和創新 4. 保持積極的態度 結論 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人際、學習、創新能
Thumbnail
為什麼要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競爭激烈,要與他人有差異化。 獨特的技能、經驗和價值觀,能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如何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 1. 發揮自己的優勢 2.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 不斷學習和創新 4. 保持積極的態度 結論 成為不可取代的人才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人際、學習、創新能
Thumbnail
本篇為「數位行銷新手村」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這週我們探討了「樂天電商數據的保險應用」,以及兩篇近期職場的體悟。這些心得基本圍繞在職場價值的討論,包含「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何總是在救火?」、「如何當一個好主管?」、「為何有些人升職、加薪總是比較快?」,這些煩惱,常見於工作 2-3 年
Thumbnail
本篇為「數位行銷新手村」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這週我們探討了「樂天電商數據的保險應用」,以及兩篇近期職場的體悟。這些心得基本圍繞在職場價值的討論,包含「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何總是在救火?」、「如何當一個好主管?」、「為何有些人升職、加薪總是比較快?」,這些煩惱,常見於工作 2-3 年
Thumbnail
最近在很多想轉職的求職者履歷中看到, 很多人會忽略目標職缺需要的硬技能, 直接以軟技能來說明自己的合適度, 以至於整份履歷的內容偏向個性和工作態度的描述, 反而看不到專業能力的具體優勢。這篇文章幫助大家了解硬技能和軟技能的不同以及在釐清求職目標時、在履歷和面試上怎麼運用它們。
Thumbnail
最近在很多想轉職的求職者履歷中看到, 很多人會忽略目標職缺需要的硬技能, 直接以軟技能來說明自己的合適度, 以至於整份履歷的內容偏向個性和工作態度的描述, 反而看不到專業能力的具體優勢。這篇文章幫助大家了解硬技能和軟技能的不同以及在釐清求職目標時、在履歷和面試上怎麼運用它們。
Thumbnail
科技產業是許多社會新鮮人嚮往的就業場域,而人才是企業保持競爭力關鍵因素。想知道,科技產業在人才的甄選上,比較傾向偏重哪些特質的人才嗎?想進此領域的求職者們,又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條件呢? 今天想與大家聊聊我在職場30年經驗中觀察和領悟到的重點。
Thumbnail
科技產業是許多社會新鮮人嚮往的就業場域,而人才是企業保持競爭力關鍵因素。想知道,科技產業在人才的甄選上,比較傾向偏重哪些特質的人才嗎?想進此領域的求職者們,又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條件呢? 今天想與大家聊聊我在職場30年經驗中觀察和領悟到的重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