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吃,吃對我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我想這是跟我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有關。
兒時的家境比較不好,家裡能給我們這些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頓好吃的飯菜。因此每當吃到好吃的飯菜,我心中總是有一股滿足感,也會想到家裡面為了讓孩子開心,而努力在廚房忙碌的身影。
長大後,我也開始對吃有了一點想法跟自己的講究。因此我慢慢地開始「挑食」。不過我挑的只有好吃與不好吃,不是一般說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
我認為廚師對於食材有責任,我很喜歡一個漫畫中作者對於廚師的一種觀點:廚師透過創造美味,將逝去的生命與活著的生命連接在一起,而逝去者得以在新的時空延續下去。
因此透過吃,我們都在這一個生命的循環當中生生不息。
我曾經有吃到過很不好吃的餐點,雖然很勉強的吃完,但是那種痛苦的感覺,真的讓我不得不埋怨起做菜的人,以及提供這一餐的店。我也吃過美味的餐點,在一道菜當中除了有我的滿足,還有廚師的用心,讓我在此一時刻,對眼前的一切滿懷感激。
也許有人會覺得,吃不過就是吃,只是補充能量跟營養的行為而已,一個便當也可以飽一餐,不需要講求其他多餘的形而上。
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沒錯,吃在身體上的確就只是補充能量跟營養素,這個滿足的之後,其餘的都是多的。
然而如果在這一點之上,我們已經可以有所追求,考慮到美味、時令,探究到某些文化與背後的意義。那在一餐中,一個人吃的就不只是食材,還有心意、文化、甚至是廚師的人生哲學。
日本很重視職人精神,這種精神具體的表現就是將工作、職業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用生活供養工作,在工作體驗生活。對於能以這樣精神生活的人,我都會懷抱著相當的敬意。
有些餐廳,就是用這樣的職人精神開店的,在與這樣的店家相遇的時候,我可以在他們所提供的餐飲當中感受到這樣的精神性,通常這會出現在米其林的餐廳裡,而我也希望我自己也可以用同等的心態回應。
所以我會專心地吃,感受著吃,放下其他,用我的感官,慢慢地在細嚼慢嚥中體察著,鹹、甜、苦、酸、甘、鮮、辣、麻,那湯汁的溫熱,蔬菜的清脆,和胡椒的香嗆。把自己沈浸在其中,再慢慢地回來,品味一下店家為你這一餐食所創造的環境,那色調、燈光、材質、音樂、擺設。
甚至,還有過程中的服務和餐具:乾淨沒有指紋的玻璃杯、中西式食器、創意擺盤、添茶倒水。
慢慢的,我會開始飽,也會開始滿足,食慾的空洞被慢慢地填滿,渴求的躁動一點一點地平息。而這一切會成為我的糧食,除了提供我身體能量,也會在某個時刻支撐我,站著。
有些戲劇不就這樣描寫著嗎?一個躺在戰場濠溝的士兵,體力耗盡,心灰意冷,沒有活下去的動力和意志,卻在想起故鄉的一碗熱湯,或是在某個地方吃到的一道菜。為了能再度品嚐,一絲火苗在滿是灰燼的心靈中燃起,讓他再努力一下,再活過一天。
一個人吃飯,也許孤單。但這份孤單反而讓你有機會把你自己投入到你眼前的餐食中。當一個人可以全心全意跟食物對話,那種飽,會帶有一種心靈上的支撐感。
在現代的忙碌社會裡,我們會與他人一起吃飯,藉由吃這個活動,與他人交流,分享生活與口水,建立歸屬,感受著自己並不孤單,感受著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連結,
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時刻,放下手機和其他人,一個人,全身全心全意,好好地,跟自己吃頓飯。
吃飯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件日常而重要,簡單而美好的事。
希望對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