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強調「哲學」這個思維呢?
因為作者認為人類因為習慣性的理性思考,已經誤會「客觀」這件態度是很容易實現的。我們客觀的紀錄,觀察,思考,整理,執行一切。但是,時代的進步已經把客觀跟主觀打亂了。這使得世界得面臨許多過去的人,不曾遭遇到的問題。
「答案就靜靜的躺在某個地方,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去找到他們。」蒂姆·英戈尔德如是說。這樣的思維,跟歷史學還有文學,甚至是古典學的研究者所心心念念的去發現,去感受,去思考,去讓自己變得豐富,的研究初衷跟研究終極目標,似乎是相通的。
答案太多,選擇太多,我們已經被各種資料訊息給淹沒了----作者的苦口婆心,好像在提醒我們隨時要踩一下煞車,而不要一路奔馳下去。
要研究他者,就得「回到當時的處境」去思考他者為什麼這樣,而不是那樣的面對問題。
作者引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裡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還有,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在他經典的《文化的詮釋》一書裡,提到文化對於人類生活巨大的影響,顯現在:「這是關於我們的最重要的事實之一,最後可能會是這樣的,一開始我們可能憑藉自然賦予的資源,選擇各式各樣的生活,但是最終我們可能只能過一種生活」
自然給的條件,本來就會因為不同時代不同空間而有不同。每個時代每個空間所孕育的文化和社會影響力,也都不同。不管是大不同或是小不同,我們都可以在別人身上,找到可以給我們直接答案或者啟發的養分。
所以,人類學真的很重要!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