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早個十年,你這樣跟我說:「不去電影院看電影,在家看那個哪算電影;你不是看實體書就不算閱讀!」也許我會有一點點同意!不過,那真的是十多年前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世界才剛從實體世界大幅進入數位的時代。(再往前推十年,我們只能說世界開始數位化,還不盡然是數位時代。)
以「閱讀」來說。近幾年來應該多數的人都有那種體驗「媽呀!每天要看的東西好多喔!怎麼時間這麼不夠用。」我們不能說現代人沒有「閱讀」的習慣,頂多是說「現代人可能、也許、真的,讀了很多品質不怎麼好的內容」而不能說「沒在讀」;最有趣的是實體書派擁護者(或也有許多出版界的出版人們)堅守著「紙本才偉大」這件事,認為電子書不是書,或是經常性地帶著鄙視地認為「人們都不讀書、不買書(紙本)了,做電子書又沒人買,幹嘛做?有人買嗎?還是紙本書賣得比較好啊⋯⋯」
(這大概是台灣某些產業界莫名地排斥跟著時代腳步走,往往都在其他人已經進入更新的領域,才想抓住時代的尾巴!)
再看串流平台這件事,也好多人認為「不去電影院看電影」到底憑什麼說自己喜歡電影、自己看的是電影?(欸,不是,電影院如果在我家隔壁,我也願意常去看啊!)
每次只要看到這種因為時代的變動和使用者習慣被改變,而產生對過去的時代做出的捍衛舉動,都會不禁地在心裡笑了出來!大概廣大支持實體世界的人們,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網路」之所以成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日常,多半是因為它打破了實體世界造成資訊取得的落差吧!而這些很多都來自於某種對於實體越來越勢微而發出的感嘆!
我也非常害怕這世界沒有電影院啊!更常看到上片不到一週下片後不到三個月的電影上架時,有著憂喜摻半的心情:喜的是,啊!沒去院線看到的電影,可以在線上看了;憂的是,電影以後會不會變成只能在小螢幕看的東西?(基本上電影和影集的分界也越來越不清楚了。)
每週在平台更新「本週新上架」的電影裡,看到小時候沒看到的或看過很多次但也沒買DVD的電影上架,也會特別開心可以重新看過,或是補上曾經是經典但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的電影,而格外欣喜。
話說!經典日劇、韓劇都應該放上線啊!我也想重看《東京愛情故事》、《長假》、《一個屋簷下》⋯⋯等等(日劇數不完,早年看的日劇應該占滿了我二十到二十五歲的人生。)更想看很多人瘋韓劇我沒跟上的李炳憲、李英愛、宋慧喬⋯⋯早年的作品啊!還有很多在鼓吹「現在」台劇、台影佷好看的人都應該回頭去把台灣的舊作品看完,而它們應該都要被放上線才對!
回頭說「電子書不是書」這件事,正值四十五歲有三副眼鏡替換的我只想說:「去你的電子書不是書啦!不然你紙本書每本都給我字級10.5+、行距19+、字距50+啊!」
(我有一副多焦鏡出門戴,27吋電腦一副通常在家小範圍是戴這副,小筆電和做手工及看書、寫字需要戴另一副。)
電子書的呈現確實比起可以擁有很多變化的紙本書在版面設計上或是觸感都不及紙本書,或者連閱讀體驗上如果不買閱讀器確實也會因為手機、平板、電腦的光而感到不舒服,但不能為了要擁護實體,而把電子書貶得一文不值!
就好像「不去電影院看電影,不算看電影,不算支持電影」這種說法。
數位化/網路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消滅」實體,而是透過數位化讓更多訊息/資訊可以方便地讓人取得,能夠讓多數人可以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內容;這的確會同時使「實體」世界有些東西被取代,或也時因為使用者習慣被大量的變更,回不去舊時代某些實體帶來的溫暖與交流感受,甚至真的會使某些商業模式在行為模式變動後而大量消失!
但終究,這世界所有的使用者習慣還是會跟著時代一直前進、變動者!與之對抗想歌詠過去的美好也沒有不行,甚或想要堅持老時代的任何跟不上時代的行為模式也是可以的!但無須過分地斥責,或過分頑強地抵抗!
或者,打不過它就加入它,然後建立起一套新的商業模式;若是個人真心不想被時代改變,還是繼續去電影院、讀實體書,我相信實體不死,只是變得比較小眾,要喜歡自己的小眾,不要害怕自己變成小眾!
又,我好喜歡每週看新片上架!又,現在電影都不印酷卡或A4小海報了。
圖:20171107駁二in89,Canon EOS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