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敦煌語絲
在2018年,也就是去敦煌之前一年,我們先是在「好書房讀書會」讀了金耀基先生著的《敦煌語絲》。
我很喜歡金先生的《海德堡雨絲》和《劍橋語絲》,就是他的這兩本知性散文書,在我尚未了解社會學的年紀,帶領我走入社會學殿堂。金先生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退休以後有了敦煌的壯遊,仍是體力好遊興佳,更延續他獨家的「金體文」出版了第三本語絲,把敦煌石窟佛教藝術美學做了一番畫龍點睛的評點,讓我們還沒去過的人滿懷嚮往。
金先生提到「敦煌學在世界」這個觀點,這的確化解了很多人對莫高窟的佛教經典卷軸被半拐半騙運送出國,以致散落海外的遺憾。畢竟這些古物珍寶如今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倒也頗不寂寞,讓各國人士得以見識中華文明的高度與豐美,也是一件好事。
其次,他提到張大千先生創了「敦煌畫學」,若非張先生在敦煌苦學臨摹,並且鼓吹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創辦「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啟後來70多年的敦煌研究,敦煌藝術的輝煌宏大,可能要在滾滾黃沙中埋沒更久了。我們在網路上找到榆林窟第二窟「水月觀音圖」的原圖,與張大千先生所繪的「水月觀音圖」,並列欣賞一番,不禁打從心底讚嘆保留古物遺存是多麼可貴,而後來的再創造又是多麼可喜!
金先生特別提到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美,正好有去過敦煌的朋友,帶回一疊飛天圖卡,我們一張一張把玩。飛天的面容身材,肯定相當程度是在描摹當時的人物,但是她們飛舞的身影與姿態卻是無奇不有。飛天這個創作概念,既融合了寫實主義,又有超寫實的自由想像,可說是佛教世界中從人昇華到天人到佛的最美麗的連結者,真是奇巧曼妙!
敦煌總是要去的,不論是去瞻仰佛教信仰給人的堅強力量,或者欣賞前秦至唐宋元一千年間繪畫藝術的成就,都要去走一趟。
到了敦煌莫高窟
2019年8月我們踏上了絲路之旅,整個旅程都很精采,但先說敦煌莫高窟吧,這是此行的核心。
簡單說說莫高窟的歷史淵源和地理景觀。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開始興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西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直到元朝(1368年),一千多年間陸續開窟造像。共有洞窟735個,泥質彩塑2415尊,壁畫內容達4.5萬平方公尺,整個洞窟綿延長達17公里,幾乎是從高雄到屏東直線距離那麼遠,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内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
8月20日我們到了莫高窟,這片名聞遐爾的世界宗教藝術文化的瑰寶之地!莫高窟用晴朗天空、涼爽空氣歡迎我們,這湛藍無瑕的天空顏色叫做「敦煌藍」,那種藍色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是清淨無塵零汙染。這一天我們參觀了八個洞窟,看到五台山全圖的彩繪壁畫,看到曹家窟,當然還有那名聞遐邇的反彈琵琶飛天,最難忘的是佛菩薩像,栩栩如生,好像千年來靈山法會,一直未曾散去!
莫高窟的洞窟是依山而建,分上下五層,我們參觀的時候依開放參觀的洞窟位置而爬上爬下,一下子上到頂層的棧道,一下子下到一樓平面,上上下下走起來很不容易。而且為了維護古蹟的品質,洞窟內既不能開燈,也不能拍照,全憑解說員拿著小小的手電筒,介紹到哪兒,電筒照到哪兒,我們看到哪兒。雖然我們的解說員長相秀美,講解清楚,但在一片漆黑中,參觀者是沒法看清楚洞窟全貌的。連我這麼會做筆記的人也沒轍,只能買了些敦煌石窟的書籍和畫冊,回家後再鑽研。
在現場參觀時印象最深刻的是96號窟的「敦煌北大佛」,正藏於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物「九層樓」內,這棟樓房上面及周圍有光線照進來,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瞻仰佛像。樓閣內的大佛背山朝東而坐,雙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佛像高度35.5公尺,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大佛左手平伸作「與願印」,即滿足眾生所許的願望;右手上揚手心向外,作「施無畏印」,即拔除眾生的痛苦及災難,使人無所畏懼。我們走過他的腳趾旁邊,好大的腳掌,比一張臉都大。向上仰望佛像的臉,巍峨莊嚴,讓人心生仰慕。
在敦煌研究院出版的圖書和官網展現的各種佛菩薩像裡面,我最喜歡其中三尊塑像。第一尊是259窟北魏時(1500多年前)塑造的「禪定佛」,這尊佛像莊嚴精緻,被西方遊客譽為「莫高窟的蒙娜麗莎」。這是一尊坐佛,高度0.92公尺,盤腿結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雙手在腹前重疊作「禪定印」。佛的嘴角微翹,嘴邊深深陷進兩個小窩,加上半月形的雙唇,給人一種發自靈魂深處法喜充滿的禪悅笑意,讓人似乎看到了禪定佛心中那片光明清淨之海。
第二尊是第248窟,北魏時期塑造的釋迦牟尼「苦修像」。佛經說:世尊苦修六年,形貌已是「身肉為消盡,唯其皮骨存」。這座塑像也是結跏趺坐,兩頰清矍,眼瞼沉垂,緊閉嘴唇,形容枯槁;袈裟緊貼在乾癟的身軀上,可以清楚的看見胸部肋骨突起而腹部凹陷。世尊不得證悟絕不起身的堅定決心,完全表現在雕像上。
第三尊是45窟盛唐時期塑造的阿難尊者像。尊者阿難站在佛的左側,上身後傾,腰胯微向上斜側,兩手相交置於腹前,頭部右傾微俯,像在專心聆聽佛的開示。他的舉止閒適瀟灑,面目英俊清朗,猶如現實生活中帶著親切情感的僧青年,恬淡的跟信眾們心神交會著。
相比之下,藉著影片圖片來了解莫高窟,是可以感受到一些藝術之美的細節和精緻樣貌的還原,但親臨現場卻可以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只有親身到達莫高窟,親眼目睹那些壁畫和雕像,才能真正感受到其雄偉壯麗之美,以及背後蘊含的深厚意義。
走在窟與窟之間的棧道上,我感受到了當年開鑿者、雕塑者、繪畫者、供養者,全體大眾對佛教信仰的虔誠恭敬,他們瞻仰佛的身功德,對於佛陀累劫的修行成就,產生敬仰欽佩及至誠效學之心。在這裡,更可以察覺到當時出家人和在家人團結心力,為刻劃出心目中的佛像、菩薩像、佛國世界、佛經中的故事,所共同付出無比堅毅的努力。我在一幅彩繪壁畫的一個角落看到供養者的圖像,那個家族很浩大,畫師竟然把所有家眷虔誠捧著供品的模樣都畫進圖畫裡,可以想見開窟造像要花的人力物力十分龐大,但是善男信女們出於對佛陀、佛法、僧伽三寶的專注嚮往欽佩,傾全族之力盡心供養,並且長時間絡繹不絕於途。佛法在那些年代為那些人物想必帶來強大的心靈安定和慰藉,人們才能夠依靠著佛陀的啟發及佛法的教誨,一次又一次度過天災的侵襲與人禍的肆虐,並且帶著滿心的感恩與畢生的願力,一代又一代創作出極致的佛教藝術瑰寶,使其長留於天地之間。
*因為莫高窟不准攝影,照片都取自網路圖片,如有版權請告知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