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著作總有股魅力,即使現今有許許多多新穎的著作問世,但這本1985年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仍歷久不衰,不僅被認為分析明朝乃至中國政治體制最有力的著作,更比許多歷史專著饒富故事趣味以及可讀性。
看劇的時候,總覺得皇帝擁有決定一切的無上權力。然而,萬曆皇帝卻不是如此,他的頭上籠罩著一個徘徊不去的幽靈,一個信奉儒家四書的道德禮儀、名為文官集團的幽靈。
他名為天子,仰賴祖制、以儒家聖典選拔的文官集團治理國家,他的老師張居正以首輔身分統率文官集團,以禮儀而非行政、以道德而非法律管治國家,親政前彷彿一切天下太平。
然而當他長大,他發現他的老師欺騙他,文官集團總想利用他去鬥爭他曾景仰的老師、信賴的人甚至是心愛的妃子,只想要他做文官想要的事,而他想做的事情永遠都被文官以違反道德、禮儀反對,甚至箝制他,他心愛的女人甚至死後也無法與他同眠,文官集團只想要他成為執行禮儀的空殼,不需要他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文官集團無力執行任何精確,這使他十分挫敗,卻也使他識破文官集團的陰陽本質,最終讓他做下「拒不上朝」,這一條與文官集團對抗的選擇,埋下明亡的伏筆。
這個文官統治的體制緣何而來?原來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擘畫。他一方面以儒家四書的禮儀與道德,建構他所要的政治社會秩序、統治正當性,以及尊崇皇帝為權力頂點、信奉儒家道德、以禮儀進行治理的文官體制,同時,他也以殺戮、恐怖統治、思想與文化改造(儒家的教化)來解決阻礙。因此朱元璋得以在戰爭結束後,建立小自耕農和農村為主體、以儒家秩序運作的簡單社會及政府體制,留下了明清六百年的基本社會和政治體制。
但他沒有想到日後的社會國際局勢變遷,甚至是氣候劇變,而他最意料不到的,恐怕他所培育用來統制簡樸社會的文官集團,不僅行政效率低落、無法具體解決問題,甚至反過來用集體力量箝制他的子孫。而文官集團拒絕變革,任何參考行政管理或會計學的數字化精確管理,或者是像軍隊一樣覈實管控,精熟於道德禮儀的文官們都無能為力,他們追求表面上儒家道德意識形態的一統以及私下貪腐常規之間調和的穩定,為此他們精於運用道德政治鬥爭與情緒勒索,為達穩固自身目的不擇手段,即使犧牲掉朝廷應對時局變遷的能力、損傷皇帝的權威也在所不惜。畢竟,是誰在維持管控這個國家不陷入混亂呢?是他們這群擁有道德、深諳禮儀、締造「聖明極盛之世」的文官。明王朝就此走向不歸路。
讀畢本書,感到明朝興也此,亡也此。外部挑戰固然危機重重,但政治體制的結構已經積重難返,文官的分裂與內鬥,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毫無緩衝的對抗,使體制運作徹底失靈,處理事情不僅力不從心,也毫無技術、能力與效率,無力回天的原因絕非僅係天候或外力的影響。
有趣的是,清朝「清承明制」卻無明朝的低效,反思是否因為八旗制度填補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衝突地帶,成為緩衝、連接和強化效率的節點,才使得這個體制在清朝發揮最高效率?這個角色不能使用宦官或王族,但是滿洲人能因為八旗制度的緣故,所以得以克服漢人王朝無法克服的缺陷?也訝異於朱元璋猶如更具手腕、實力、狠心和機運的王莽,得以建立起自身理想的國度,影響後代六百年。
然而這套效率發揮至極限的體制,面臨西方國家,甚至明治維新的日本帝國,相形之下無比低落,因為承自明朝的文官體制與現代國家走向與之相反,後者的財政連帶著體制革新,但清朝卻是無力走出困境,儒家這套由農村誕生起來的體制與運作邏輯,最終無法適應現代體制而逐漸垮台。
因此以作者的大歷史角度分析,他不禁同情簽署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被後世譴責的官員,因為問題並非出在於他們身上,而是長久的歷史結構性問題,而這個結構性問題要靠近代中國的兩場革命,才能解決。至此,我們也才理解這整套無力管理內部、應對外來變遷的體制及其背後過時的儒家道德意識形態,才是中國演變至今的原因。
現今以氣候變遷、全球互動切入分析確實有其意義,讓我們看到更寬廣的視野,得以採取更多的思考面向,去思考當時人們所處的境地。然而面臨外來影響時,率先應對的是卻統治帝國的政府,官僚們所處的制度、思想的資源和決策模式,他們的能動性、靈活度和效率將決定王朝的存亡。
也突顯出成長於農村社會的儒家體系,顯然不僅無法適應時代變遷,更無法應用於現代社會,作為一套與農村、禮儀、不精確管理以及王權結合的思想體系,走向當代已不合時宜。
每次讀這本書,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以往驚嘆作者怎麼能夠將生硬的歷史寫得如此生動有趣,現今更佩服作者宏觀的遠見與視角,能夠使讀者在閱讀歷史和政治社會時事時,探索並看見更長遠的歷史結構性問題。
不管是喜歡故事,還是熱愛探究歷史變遷的朋友,推薦這本能深能淺、能趣味也能嚴肅的好書,一定都能夠從這本書得到閱讀的樂趣。
如果有對明清更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期待聯經即將出版的《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再來與這本書做更多互動!
書籍連結: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1476&vs=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