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補充】國際教育/比較教育第七年在讀中,高中毫不猶豫地選了社會組。
疫情占滿了大學後半。讀研的原動力,大致是興趣與專業55%、覺得可惜30%、逃避10%、最後5%是捨不得離開學校的大山和霧。(也謝謝家人讓我可以做這樣的決定)
-心路碎念分享,非實用性文章-
-
所以說,大家做研究的第一步都是怎麼開始的呢?
決定讀研是第一步?決定研究方向是第一步?是在與文獻對話之間,終於打下研究主題是第一步呢?或是寄出信件,詢問指導教授的那一天,算是一個起點呢?
老實說,我總覺得讀研究所的過程,很難說出一個明確的起點。
大學的時候,一個學期十八週很明確,每堂課的報告、研究、作業,都是規劃在時間節點前一定能完成的。從起點出發,終點便好像是可預見的。更重要的是,還會有一群走在同張地圖的夥伴,跟你一起組隊打怪。
踏上研究所之後,起點到終點之間,還必須經過許多交叉路口。
當腳步行至交叉路口時,左右兩條路都是荒煙漫草,看不見前行的路,
就會慣性以為自己抵達終點了。
這時候,指導教授就會舉起大刀(錯誤挪用?XD)砍一些草,
然後順便說聲:「加油!離終點還有好大一段路呢!」
好似登山一樣,堅持與搞對方向,是最重要的事情,
同樣的,「放棄」也是在這條路上的必修學分。
記得研究所面試的那一天,也必須提出一個初步的研究計畫。
當時離申請截止只剩兩個禮拜,匆促的在網路上翻找一些文獻後,決定把研究方向聚焦在日本教室的性別教育。沒為什麼,只是在日文專長跟當時有些關注的議題中,勉強找出一個可能可以發展的集合而已。這個倉促得讓我心虛的研究方向很快便被我放棄了。
隨著研究所學習的深入以及更加多元的議題接觸,對很多議題產生好奇。
然而每次一時的好奇心,引導出的可能是一條死路。一次又一次走到盡頭,練習放棄。
放棄的感覺很差,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走了一條冤枉路、懷疑自己做錯選擇。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提出研究題目,也會想說,自己根本就能力不足呀!
(相信大家都亂喊過要休學吧?)
但是,當慢慢地便找到自己真心關切並能產生連結的議題,
這個議題或是研究關切的對象,會逐漸變成自己最原始的研究動機。
我還記得終於感覺搞清楚方向的那種踏實感,同時也覺得自己很幸運。
「放棄」,不知不覺間就轉念成了「不適合的刪去」
學會心態調適與轉念,是旅程中珍貴的軟實力養成。
-
好奇是起點,放棄與堅持是錯縱的過程,動力則是終點。周而復始。
以上,嘗試總結自己開始研究的第一步,這一步實在太漫長。
希望透過分享,能夠分享給還在路途上的夥伴們,我們都不孤單!甘巴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