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手記:研究所這條路|升學、研究、社交、謀職一把罩的研究所生存術

更新於 2021/09/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研究所這條路 / Robert L.Peters 著

關於研究所,你知道些什麼?

  大多數臺灣學生從國小開始,一直到高中,受的教育富含「正確答案」,求學跟遊戲破關沒兩樣,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時間到了考會考、學測或指考,多少人會提早進到下個階段前要做什麼準備
  大學畢業後,若選擇繼續就學,接著便是研究所、博士班,致力研究的人會投身博士後研究員,竭力取得某間大學的教職或研究機構職位。肇因於重視學歷的社會氛圍,很多人會報考研究所,就算未來並不打算走研究路線,但你知道怎麼選研究所,畢業後又該怎麼謀職嗎?
研究所這條路|升學、研究、社交、謀職一把罩的研究所生存術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將從申請研究所到畢業後謀職,鉅細靡遺的講述生存心法,是一本很棒的「工具書」。

受用一生的概念,人脈跟提早準備

  因為作者主要寫的是美國求學過程,還是跟臺灣的條件有所差異,很多細節就不在這邊贅述,想特別分享的是看完這本近四百頁的書後,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概念。
  1. 有好的人脈,就成功一半:
    以前我們會覺得很多事情靠自己的力量輕而易舉,但隨著年齡增長,目標不再簡單,需要機會也需要別人幫忙。就研究所來說,有些學校,教授掌管入學生殺大權,若事先打好關係很有幫助,而入學後的論文審查委員則會影響畢業論文發表順利與否,若及早建立人脈,畢業後要找工作也比誰都不認識簡單。

    更何況,申請研究所時就需要推薦信,各位暗自忖度,大學四年除了授課老師外,熟知的教授有幾位?
  2. 凡事早點準備,贏在終點線:
    要想完成碩士學位,首先要申請研究所,若想好好做研究,最好先瞭解該校教授研究領域是否與自己的興趣相投,帶人方式自己是否能夠適應,可以提早聯絡打個招呼,預先知道需要什麼,也感受一下團隊氛圍。

    順利申請上後,再來要煩惱的諸如修課、經濟來源、住宿、交友等,若能預先做好準備,才能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尤其是如期完成研究,寫好論文、通過口試,獲頒學位證書。
沒有人想變成不能畢業的絕望研究生吧?

關於本書,推薦給大三以下搶先閱讀

  獲得這本書的機緣,其實是因為對大學畢業後的走向感到既清楚又模糊,我很清楚自己的興趣跟喜好,但對整個大環境不甚明白,也不懂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所以跟黃貞祥教授約了時間詢問,當天老師傳授很多重要的概念跟建議,甚至講到比原先預定結束的時間多半小時。離開前老師說:
剩下的之後有問題還能再聊,然後我這邊有兩本書,下次找時間來跟我拿。
不用不好意思,重點是拿回去後一定要看。
這是其中一本,另一本是《研究生完全生存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由於美國碩博分壘不像臺灣那麼明確,而且很多人會跳過碩班直接申請博班,所以除了研究所,作者其實也講述相當多博士班申請、求學相關的方法跟注意事項,這讓我獲益良多。不過,還是太晚遇到這本書了,若是在大三前拜讀,或能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各項所需,正在求學的各位,千萬別錯過!
最後以封底黃老師的推薦短句作結。
沒有其他任何一本書可以和這本相提並論,還好我在念博士班前就讀了這本好書,我非常希望這本書也能造福更多莘莘學子。這本書對出國升學,或者留在國內讀研究所都很適合。
備註:本書畢竟是在2013年出版,有些事情可能隨時空背景改變,實行請多注意。
avatar-img
2.6K會員
182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上回講了 #用一個每日必須要做的事情連動閱讀這件事之後,如果你開始嘗試,也開始有個樣子,那恭喜你,萬事起頭難,最難的都做到了,後面都很簡單,所以,你也已經奔向養成閱讀習慣的成功之路了! 那接下來,還有什麼關鍵重點嗎? 有,當然有,不然,娘娘怎麼繼續騙讚數呢?笑~
Thumbnail
泰國BL戲劇《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於2020年大紅,粉絲如我在數年後找了原著翻譯小說來看,小說內雖有些獨特之處,但令人失望的地方卻更明顯。本文試圖分享原著小說讀後感,只是個人偏好。
Thumbnail
閱讀日記「文案訓練手冊」⋯原來如此! 寫書的人是美國傳奇人物,他大至飛機;小至迴紋針都能賣的出去,就靠手下的筆寫出一篇篇讓人著迷的廣告文案讓貨出得去;錢進得來JS發大財(JS是他的公司😂),看過他的作品後讓我了解到台灣傳單真無趣!大家看到的標題都是「破盤價」、「跳樓大拍賣」老實說⋯剩下我完全沒有
Thumbnail
【守著孤島的女孩】 ◎ 哈利.梅瑟 #書摘 天空逐漸亮了,她已在昨夜死去。不是永遠死去,也不是最後一次死去。死亡的方式太多太多。 她已不再期望事情照她的計畫進行,因爲事情要怎麼發生,它就會怎麼發生。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是沒有關係,只要她繼續工作就行了。她會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
Thumbnail
「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而寫作使人精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隨筆集,《論學問》當中收錄的一段話。 無論培根為何這麼說,這句話確實包含了教學方法的精髓, 也就是說,閱讀、聽講、討論和寫作等應該要齊頭並進。 ●文章有各式各樣的類型,但本書討論類型則是「包含個人主張的論述文章」。那什麼是「包含個人
★為什麼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注意力喪失的時代,你不得不面對的手機依存問題!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 -人們一天平均碰手機2600次,每天平均盯著手機4小時。 -手機沒有讓人類升級為2.0版,反而降級成為0.5版。 -光是把手機放在身邊,學習效果、記憶力和專注力就會變差。
Thumbnail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每次教到史傳類文章,我總會試著帶學生代入其中一位人物,去思考自己會怎麼做?而這個人又為何這麼做? 這個方式是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教的: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
Thumbnail
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張忘形的《順勢溝通》在談如何「好好與人說話」,書中內容讓我聯想到《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溝通」技巧。 《順勢溝通》的前提 作者張忘形很強調幾個「溝通前提」: 但實際上,人們都嘛覺得自己是「好人」!(就像萬磁王跟X教授,在他們的立場,他們都是在維護更大的利益一樣。) 任務達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上回講了 #用一個每日必須要做的事情連動閱讀這件事之後,如果你開始嘗試,也開始有個樣子,那恭喜你,萬事起頭難,最難的都做到了,後面都很簡單,所以,你也已經奔向養成閱讀習慣的成功之路了! 那接下來,還有什麼關鍵重點嗎? 有,當然有,不然,娘娘怎麼繼續騙讚數呢?笑~
Thumbnail
泰國BL戲劇《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於2020年大紅,粉絲如我在數年後找了原著翻譯小說來看,小說內雖有些獨特之處,但令人失望的地方卻更明顯。本文試圖分享原著小說讀後感,只是個人偏好。
Thumbnail
閱讀日記「文案訓練手冊」⋯原來如此! 寫書的人是美國傳奇人物,他大至飛機;小至迴紋針都能賣的出去,就靠手下的筆寫出一篇篇讓人著迷的廣告文案讓貨出得去;錢進得來JS發大財(JS是他的公司😂),看過他的作品後讓我了解到台灣傳單真無趣!大家看到的標題都是「破盤價」、「跳樓大拍賣」老實說⋯剩下我完全沒有
Thumbnail
【守著孤島的女孩】 ◎ 哈利.梅瑟 #書摘 天空逐漸亮了,她已在昨夜死去。不是永遠死去,也不是最後一次死去。死亡的方式太多太多。 她已不再期望事情照她的計畫進行,因爲事情要怎麼發生,它就會怎麼發生。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是沒有關係,只要她繼續工作就行了。她會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
Thumbnail
「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而寫作使人精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隨筆集,《論學問》當中收錄的一段話。 無論培根為何這麼說,這句話確實包含了教學方法的精髓, 也就是說,閱讀、聽講、討論和寫作等應該要齊頭並進。 ●文章有各式各樣的類型,但本書討論類型則是「包含個人主張的論述文章」。那什麼是「包含個人
★為什麼比爾蓋茲不給小孩用手機、賈伯斯不讓孩子碰iPad?注意力喪失的時代,你不得不面對的手機依存問題!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 -人們一天平均碰手機2600次,每天平均盯著手機4小時。 -手機沒有讓人類升級為2.0版,反而降級成為0.5版。 -光是把手機放在身邊,學習效果、記憶力和專注力就會變差。
Thumbnail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每次教到史傳類文章,我總會試著帶學生代入其中一位人物,去思考自己會怎麼做?而這個人又為何這麼做? 這個方式是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教的: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
Thumbnail
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張忘形的《順勢溝通》在談如何「好好與人說話」,書中內容讓我聯想到《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溝通」技巧。 《順勢溝通》的前提 作者張忘形很強調幾個「溝通前提」: 但實際上,人們都嘛覺得自己是「好人」!(就像萬磁王跟X教授,在他們的立場,他們都是在維護更大的利益一樣。) 任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