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院生日常,在日本讀研究所也有像職場一樣的上下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念研究所其實有點類似於進入職場,透過出國留學,除了可以拿到學位之外,也可以實習一下在當地長居的感覺。

最近回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一方面也回來碩士班的母校進行合作的研究。進入到台灣的校園之後,又越來越濃厚的感受到日本和台灣念研究所的不同。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raw-image

1.日本的大學研究室如果走傳統風格,相當重視上下階層關係

在東北大學,算是比較走傳統風格的學校,以我所屬的研究室為例,雖然平常教授說話很平易近人,個性幽默,非常溫和、好相處,但是研究室整體的行事風格,還是非常具有上下階層關係。

在我們研究室,最大的老大是教授(1位)、再來是副教授(2位→1位)、助理教授(3位→2位)、博士後研究員(1位→0位),並且還有博士生、碩士生、大四學生,但現在因為教授快要退休了,所以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人數有減少,全盛時期真的是一個穩固的金字塔,教授底下帶著一幫人,整個研究室有快30個人。

在這樣的金字塔之下,很多事情也都是照著階層來的,最基本的例子如,在發言的時候,如果每個人都需要發言的話,勢必會從研究室裡的大四學生開始,再依序以年級排序,慢慢輪到碩士生、博士生,再輪到助理教授、副教授,最後才是教授做最後的發言或是總結。

另外,副教授、助理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也都可以有自己的研究並且自己去跟外面其他大學一起合作。不過整體而言,在東北大學內部,仍然算是一整個研究室的團隊。在我們研究室,雖然都是做視覺相關的研究,但是又分了三個子主題,也就是分為三組group,副教授、助理教授們依照他們的專長,需要參加不同的group meeting,但是教授每一場meeting都會出席。最大的長官工作量是最大的

2.重視自己的所應扮演的「角色」,做好本分內的事情

這一點在日本我覺得蠻明顯的,基本上日本習慣「不會給人添麻煩」,所以也不會有「互相幫助別人的麻煩」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的做事習慣其實都是專注在自己做的事情上面。所以,研究室裡面有什麼設備,同學們之間可能也都互相不太清楚,只有清楚跟自己的研究有關的事情。遇到了問題時,也不見得會和同學互相討論,而是往上先跟助理教授或教授報告,然後再由教授指派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由誰來幫忙解決

而學生的本職是負責來學習的,所以管理研究室等的工作,在我們研究室是由一位助理教授負責,而更繁瑣的行政庶務,則是由另一位行政助理負責。在其他國家,也許有的博士生就必須負擔教課的責任,但是在日本,博士生的角色還只是需要專心做研究的學生,而且在研究室的金字塔底下,只有比大四生和碩士生高而已,其實也還不夠格。另外,在碩一生還不太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時,教授也可能指派博士生的實驗請碩一生幫忙。只要上面的人有交代,下面的人就得跟著做

raw-image

3.在日式的行事風格之下,會自然養成謙虛又謹慎的態度

由於日本重視上下階層,在學術界裡,成為教授之前,會先經歷一長段慢慢往上爬的時期,所以看到蠻多教授其實個性都相當謙虛。而我主要在日本念的是工科,這邊的工科研究和台灣所接觸的、聽聞的也大不相同。通常教授所專精的研究主題很單一,而且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把單一主題給研究得透徹

例如,我們研究室主要在做視覺研究,光是視覺研究裡面的「視覺探索」作業(在畫面中呈現很多L和T,通常實驗會要求要找出T來),我們研究室就不只是做單一電腦螢幕的,甚至也做了六個螢幕環繞360度的,VR問世之後,也做了VR版本的,而每一個小環節,其實也都是某一位學生的學位論文,就這樣一環接一環,把一個研究主題給研究得很透徹。

所以在日本聽教授們的學術演講時,通常可以把一個主題聽得很仔仔細細,學者們會把那個主題的來龍去脈給交代清楚。而且都會進入到很實際的層面,從如何架設實驗環境到怎麼推算、分析、怎麼產生這樣的研究、這樣的想法。在台灣所聽到的學術演講,蠻多會在演講中給很多大概念,有時候會感覺有點虛無飄渺或是講得太過理想化,多的是藍圖而少了些實際操作面。

我感覺到的日本學術界的步調不快,但是會很仔細的把一個東西做到最完整,每次和教授的meeting,教授都會仔仔細細的思考學生正在做的東西的分析方式,研究架構、研究問題、討論目前所分析出來的數字的意義、成果。即使每次的meeting所能報告的東西不多,都只有一個星期的進度,但教授還是會著眼於這些點點滴滴,和學生討論並且思考怎麼樣做可以變得更好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不需要吹噓自己有多少未來的藍圖,不需要急著把很多數據結果給分析出來,更重要的是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資料,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樣的分析方法,並且能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邏輯能有清楚的解釋。比起在台灣的急性子學術界,在日本所養成的學術態度,會是謙虛而又謹慎的。

raw-image

研究所的環境就是半個職場

其實讀研究所就差不多像是在工作的感覺了,這倒是和台灣類似。尤其在日本念到博士班的話,幾乎沒有要修的課程,每天的時間由自己安排,也會有一些相應的獎學金可以領,就像工作一樣,而每週的例行事務除了參加研究室的meeting之外,就是做研究的時間。

大學院生的日常,不外乎就是以下工作內容:

1.準備參加研討會要用的資料,如果自己是發表者,那麼就要準備研究的資料,如果是籌辦研討會的承辦人,那麼就要幫忙準備行政工作。

2.準備研究室meeting的期刊論文摘要,研究室大概都會有閱讀期刊論文的輪報會,就要去找適合的paper,並且摘要成投影片報告。

3.準備發表自己的個人研究在研究室的meeting或是研究所級的meeting。訓練發表也是研究所很重要的一環,所以也要常常準備好自己的研究在隨時可以發表、談話的狀態中。

4.接待遠道而來的學者、參加研究室的飯局、餐會、小活動。

5.如果有修課的話,去上課、完成課堂作業。

6.做實驗、做分析、讀論文,寫論文。實驗收集包含找實驗參與者,找資料來源,分析包含找分析方式,學習寫程式等等,這個任務也是研究所學習最重要的一大部分,讀論文、寫論文也有相當的難度,尤其論文的寫作方面,如何使用適當的措辭,不論是本國語言或是外國語言,也都要有相當的語言能力。

7.其餘教授交代的臨時任務。

而研究所並不是像大學部一樣,主軸不在上課、寫報告、考試等,比較像是學術界的入門實習,研究室也宛如一個職場的小小部門。以我們研究室為例,人際關係還是比較像職場一樣疏遠,或者比較特別的是,因為講究年級的輩分,所以在討論的時候還是比較拘謹一點。此外,日本相當重視「場合」,所以在正式的研究有關的場合裡,大家的說話方式也會比較嚴肅,使用敬語,很少開玩笑。如果是大家都必須參加的研究室飯局,說話還是使用敬語居多。除非真的私下約出去玩,才會有輕鬆對話的機會。許多人說在日本長居的壓力大,其實主要也是因為如此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fe Notes | Guan-Yun Wang
129會員
156內容數
高中時候夢想成為一位「文人」,至今依舊。雜食性熱愛學習,念過中文系、心理所、資訊所。古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願以文字為核心,建立我的六藝。這是我的沙龍,包含文學、心理學、AI、資訊工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透過書寫持續成長,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散發正能量。E-mail: gywang.tp@gmail.com
2023/10/21
最近讀了一本書《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作者是Linkedin的日本負責人,這本書也有不少描述當前日本職場及社會現況的內容。正因為看了這本書,也發現到了一些原來一直覺得卡卡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最明顯的大概就是「不稱讚別人」以及「主管說的算」的文化。
Thumbnail
2023/10/21
最近讀了一本書《上班何須太委屈,轉職身價再晉級》,作者是Linkedin的日本負責人,這本書也有不少描述當前日本職場及社會現況的內容。正因為看了這本書,也發現到了一些原來一直覺得卡卡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最明顯的大概就是「不稱讚別人」以及「主管說的算」的文化。
Thumbnail
2023/10/07
長大是學習處理鳥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本書《做自己的人生教練:致富、堅強、受人喜愛——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必修課》,作者是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雖然我還沒有買,但是先在網路上看了試閱章節。這是一本寫給20多歲年輕人的書,作為20歲後半的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彷彿也像是變成了書中的「阿姨」(作者在
Thumbnail
2023/10/07
長大是學習處理鳥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本書《做自己的人生教練:致富、堅強、受人喜愛——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必修課》,作者是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雖然我還沒有買,但是先在網路上看了試閱章節。這是一本寫給20多歲年輕人的書,作為20歲後半的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彷彿也像是變成了書中的「阿姨」(作者在
Thumbnail
2023/08/05
上個月因為研討會的關係,出差去了哥本哈根,那裡的七月天氣涼爽,最熱的正中午也只有20度,一回到日本,馬上就又回到30多度的高溫仲夏。不過走在日本秩序良好的街道及商店、享受各種方便的小確幸,還是會覺得,回到日本真是太好了。 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 以許多國家的標準而言,可說
Thumbnail
2023/08/05
上個月因為研討會的關係,出差去了哥本哈根,那裡的七月天氣涼爽,最熱的正中午也只有20度,一回到日本,馬上就又回到30多度的高溫仲夏。不過走在日本秩序良好的街道及商店、享受各種方便的小確幸,還是會覺得,回到日本真是太好了。 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 以許多國家的標準而言,可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台灣的大學教授除了要教書之外,還要做研究、做計畫,甚至有時還要兼任行政職,但在教授被壓縮的時間中,反而犧牲學生的教學品質。許多用心教學的老師在現行制度下,更是無法得到回報。 我們應該有更細膩的分工,讓研究與教學能夠互補,也應該鬆綁教授的升等制度,讓兩者都能成為升等的依據。
Thumbnail
台灣的大學教授除了要教書之外,還要做研究、做計畫,甚至有時還要兼任行政職,但在教授被壓縮的時間中,反而犧牲學生的教學品質。許多用心教學的老師在現行制度下,更是無法得到回報。 我們應該有更細膩的分工,讓研究與教學能夠互補,也應該鬆綁教授的升等制度,讓兩者都能成為升等的依據。
Thumbnail
離開大學越來越遠之後,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過去的選擇影響到了現在的此刻。記得剛到台南工作的時候,看著偌大的辦公室,抬頭看著日光燈,也許有點眼眶泛淚,一位上司第一眼看到我說:「為什麼你會來這裡?」如今走在仙台的街上,剛好只有自己一人走進電梯的時刻,關門時電梯說著日文,突然發現,咦,自己果然、真的、居然
Thumbnail
離開大學越來越遠之後,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過去的選擇影響到了現在的此刻。記得剛到台南工作的時候,看著偌大的辦公室,抬頭看著日光燈,也許有點眼眶泛淚,一位上司第一眼看到我說:「為什麼你會來這裡?」如今走在仙台的街上,剛好只有自己一人走進電梯的時刻,關門時電梯說著日文,突然發現,咦,自己果然、真的、居然
Thumbnail
念研究所其實有點類似於進入職場,透過出國留學,除了可以拿到學位之外,也可以實習一下在當地長居的感覺。 最近回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一方面也回來碩士班的母校進行合作的研究。進入到台灣的校園之後,又越來越濃厚的感受到日本和台灣念研究所的不同。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1.日本的大學研究室如果走傳
Thumbnail
念研究所其實有點類似於進入職場,透過出國留學,除了可以拿到學位之外,也可以實習一下在當地長居的感覺。 最近回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一方面也回來碩士班的母校進行合作的研究。進入到台灣的校園之後,又越來越濃厚的感受到日本和台灣念研究所的不同。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1.日本的大學研究室如果走傳
Thumbnail
一切要從2019年開始說起,當時我在加賀市役所負責台日交流專案,任期適逢中期,講座、工作坊都順風順水,台灣還推起了地方創生政策,來參訪過的台灣老師,前輩們,與日本方合作過的大咖,都正好在同一時期找我合作。
Thumbnail
一切要從2019年開始說起,當時我在加賀市役所負責台日交流專案,任期適逢中期,講座、工作坊都順風順水,台灣還推起了地方創生政策,來參訪過的台灣老師,前輩們,與日本方合作過的大咖,都正好在同一時期找我合作。
Thumbnail
2020年,我入學了日本東北大學的情報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博士班,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台灣遠距留學了兩年。第三年踏上了日本國土,不過心境上倒是沒有「出發」感,感覺像是等待一班誤點許久的火車,最後終於搭上了,心裡其實還是有蠻
Thumbnail
2020年,我入學了日本東北大學的情報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博士班,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台灣遠距留學了兩年。第三年踏上了日本國土,不過心境上倒是沒有「出發」感,感覺像是等待一班誤點許久的火車,最後終於搭上了,心裡其實還是有蠻
Thumbnail
本書由兩位教授接力寫成, 作者提醒日本實驗室的教授多半都在日本取得學位, 雖也自覺與歐美等國的戰力相比還是不如, 不過多數學者還是會以少許的預算進行獨立性高的研究題目, 這和台灣研究多半追隨歐美為主的Me Too研究非常不同。 日本的研究在某方面來說甚至比歐洲主要國家還要有更高更深之遠見卓識。 日本
Thumbnail
本書由兩位教授接力寫成, 作者提醒日本實驗室的教授多半都在日本取得學位, 雖也自覺與歐美等國的戰力相比還是不如, 不過多數學者還是會以少許的預算進行獨立性高的研究題目, 這和台灣研究多半追隨歐美為主的Me Too研究非常不同。 日本的研究在某方面來說甚至比歐洲主要國家還要有更高更深之遠見卓識。 日本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