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敏容
2018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邀請資深策展人葛江・祝鴻(Gerjan Zuilhof)策劃焦點單元「憂傷似海:東南亞真實之浪」,影展特刊該單元的引文更精確地定位為「東南亞獨立電影的個人選」。他承認這個單元架構是基於個人邏輯和記憶,而不是從代表性出發,甚至幽自已一默,質疑所謂的單元架構是否真的存在。在談論包含長片、短片、紀錄、實驗、劇情多達三十五部影片的單元,祝鴻認可紀錄片是展現人們生活的好方法,但他進一步提問:對於不同的國家、文化,我們如何進入人們的心底,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或夢?
今年二月開始的 TIDF 巡迴展在這樣豐富、歧異、私人、紛雜的單元裡選映四部長片、五部短片,當我試圖在政治的、歷史的、社會的、散文式的、建構的敘事裡找尋能連結所有影片的角度時,除了被拍攝的場域與事件都在東南亞以外,我承認讓我好奇、產生興趣及由此試圖談論的切入點和談論法,也是個人的,並且對此精選單元不具代表性的。抑或這是在祝鴻龐大片單裡的個人閱讀取徑?
因為都圍繞著鐵軌開啟影像敘事,《推車的人》、《所在》及《鐵道撿風景》三部片形成一個有趣的討論組合。《推車的人》以傳統訪談方式紀錄馬尼拉沿著鐵軌推輕便人力車的三組車伕生活背景,《所在》以鐵軌的線條為影像母題,拍攝越南河內一條鐵軌經過的周邊人家日常,《鐵道撿風景》是導演於 2008 年至 2016 年間在駛過泰國各條鐵路的火車上紀錄旅程中的來往乘客群像,並結合歷史照片與鐵路與國家發展的思索。
對《推車的人》的被攝群體而言,人力推軌車所代表的是鐵軌的效益極大化,不論是因為短程旅途的需求或是經濟限制(影片並未說明),在火車沒經過的時候,加上輪子的木板拼裝車上軌道就成一種運輸工具。以這樣的經濟模式謀生的三組車夫分別是背負五口孩子生計、憂愁恐懼鐵路警察驅逐他的違章住處的父親,曾抱著成為電腦工程師夢想的年輕的視障街頭藝人藉推車賺外快,最後是不發一語只讓口琴聲伴著工作的雙人組。
對電影來說,軌道和推軌車是影像語言的家族成員:在推軌車上拍攝沈默車伕的工作狀態,推軌鏡頭將此區域大量堆積的垃圾、臨時搭起的帳篷或赤裸如遺孤般的幼兒盡收眼底,搭配視障街頭藝人唱誦財富、權力、慾望具有社會意識(或更接近傳統警世意味)的歌曲,《推車的人》所顯示的第三世界貧窮樣貌如此熟悉,可立即理解,也帶來可即時消費的同情心。
相較於《推車的人》的經濟用途,《所在》的推軌車是導演為了拍片自己組裝的。在火車經過時與周邊住宅距離不過幾十公分的窄巷裡,導演希望能「花時間觀看,探尋在火車經過的同時,是什麼在觀看著」。這段導演自述裡呈現了另一種經濟對比:觀看這個動作所意味的充裕、閒暇時間,也因此導演認為她想「成為那部快速經過的火車」反而暴露出她未有自覺的矛盾:火車的速度在人類文明史佔據的意義是效率與發展,而她的鏡頭與觀看所呈現的是具一定資本累積與階級位置的觀者。若是此時再揭露此觀者是來自比利時的電影學院學生,殖民的詞彙恐怕也難以避免。
然而,在這樣十足批判的介紹後,矛盾地,我非常喜歡且懾服於《所在》這部精緻巧妙的影像之詩。
從貼近鐵軌枕石的移動鏡頭開始,直到鐵軌成為抽象的線條,線條成為本片的影像母題(motif),切割天空的電纜線、裁縫機到紡織廠的織線、等待吹乾的髮絲——線條意象的延伸有效地將我們所看到的轉換成連續性的想像。聲音的鋪陳與堆疊是另一個精彩之處,被抽空的對談人聲、空間的低鳴與織布機的機械聲仿擬火車行過鐵軌的規律性,架構出我們未意識,直到鳴笛那刻的瞭然,對火車到來的期待。
有趣的是,在火車實際出現前,本片主要透過構圖、聲音設計及剪接架構對鐵軌周遭居民的生活共體感。較長且相對上較簡單建立生活共同體的推軌鏡頭(tacking shot)反而是在火車駛離後才出現。影片對於生活元素的選取是精彩又聰明的。導演對色彩特別敏感,也知道如何選取帶有懷舊復古風味及異國情調的視覺元素,搭配特寫與全景的運用,攝影機所經過之處,只有跑在推軌車前頭還充滿好奇的孩子才天真地想要擋住鏡頭。
這樣美麗又帶著採集(或掠取?)本質的攝影機最終上了火車:從火車後方拍攝著沿途她所離開的、繼續留下的生活。
《鐵道撿風景》開宗明義以 19 世紀末泰皇拉瑪五世啟動第一條鐵路的諭令,將鐵路放在追求國家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脈絡裡,接近影片結尾時,透過以泰文訪談的英國鐵路工程師之口,更清楚地說出鐵路建設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控制考量:為防止已經佔領寮國、柬埔寨、越南的法國進攻泰國,鐵路的建設有利於輸送軍隊、回應現代化、文明需求及增強中央集權的控制。從片中剪入今日鐵路學校的宣傳影片看來,所提供的不只是技術訓練,也強調紀律,整體更像是軍事化的管訓。
在這樣明確的命題下,《鐵道撿風景》的影像架構卻閒適得像長途鐵道之旅:夾雜方言、擁擠、瀰漫各類食物氣味;人們唱歌、調情、閒話、吵架、販賣迷信——觀者似乎能像坐火車般看著戶外風景,有佛就拜,睡去,醒來看到僧侶、趕作業的學生,再睡去,睜眼發現持槍的軍方上了車,接著,影片巧妙地將火車停在穆斯林族群為主的車站。偶爾聽到車廂內他人的談話,有時發人深省,有時令人發噱,有聽沒聽,似乎不至於影響這趟旅程的收穫。
相較於前兩部影片依鐵軌而居的生活樣貌,《鐵道撿風景》將泰國的眾生群像搬上一截截狹長車廂,不斷前進,我們能看出車外,但不曾下車。對泰國的想像似乎在被限制的共享空間中因旅程時間的限制被形塑,但不容忽視的是,不同艙等的車廂也分隔了不同經濟水平的人群。
這三部藉由鐵道發展敘事的影片各有令人玩味的影像語言,藉此觀察或評論東南亞經濟、社會、歷史的一個切片,展示人們的生活。除了這三部影片,我看完本次巡迴影展的東南亞單元選片後,才發現自身對被攝者、被拍攝風景的想法、感受或夢的詮釋,也難以逃避我作為觀看者所站的位置,那帶點刺痛的矛盾。
TIDF 2019 巡迴展於今年 2 月底開跑,將走訪台中、彰化、屏東、花蓮、台東等城市,帶著 5 個精彩單元,超過 50 部作品與在地觀眾分享,欲知詳情,請持續關注 TIDF:https://www.tidf.org.tw。
★ 2019 TIDF 巡迴展 On Tour ★
.02.23 - 03.03 台中|大墩文化中心
.03.16 - 03.31 彰化|彰化縣立圖書館
.04.20 - 04.28 屏東|中影屏東影城
.05.11 - 05.19 花蓮|新天堂樂園威秀影城
.05.25 - 06.02 台東|秀泰影城
★ 衛星城市 ★
.03.01 - 03.31|桃園光影電影館
.03.05 - 04.02|新竹清大藝術中心
.03.29|舊金山實驗電影院
.04.08 - 04.13|香港浸會大學
.04.23 - 04.27|新北市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05.04 - 06.0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05.02 - 05.26 |高雄市電影館
.05.05 & 05.26|澎湖風向空間
.05.05 - 05.24|嘉義中正大學藝文中心
.05.06 - 05.10|雲林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