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可說是百家爭鳴、又擠又吵,每個人都在比大聲。節奏強烈、旋律單調的罐頭音樂又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你的耳朵是否就像是每天吃糖的嘴巴一樣,開始覺得膩了呢?人總是會聲嘶力竭,最後耳朵渴望的是不一樣的聲音。
今天我們來說說在每個人極力大聲表現自我的當下,還有個有趣的音樂家在做著相反的事呢。那人就是John Cage。
喜愛噪音的蘑菇專家,到享受寧靜的禪宗思想家
聽過John Cage的人,大概對他的作品
《4分33秒》特別有印象。那不就是「
演奏家坐在鋼琴前面看著時鐘,還有4分33秒我就要下班了所以我什麼都不想彈」的東西嗎?那你誤會可大了!先來大概說一下John Cage的故事。
早期John Cage和一般作曲家一樣,都找過古典樂老師學習作曲。但是他找來的是著名的無調性以及十二音列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一開始就找這麼激進的作曲家來當作老師,偏偏年輕的John Cage又遇到自我認知衝突的階段,想當然能得到的幫助並不大。
但是很特別的是,一般人認為的生活噪音,對John Cage來說卻美妙得有如天籟,因為這些聲音是隨機、未被刻意安排、稍縱即逝的,重點是「不需要刻意被解釋」!他愛死了生活周遭渾然天成、隨手可得的「音樂」了!
有興趣的人可來聽聽他在1951年所創作的「
想像的風景第四號」(Imaginary Landscape No.4),這是一首使用「
機遇手法」作曲的作品,由12台收音機照著設計好的遊戲規則,來播放聲音。有些電台沒有節目,有些頻道收訊不好,有些頻道正在說話,而有些電台正在播放音樂或廣告。
從這演出中你聽到什麼呢?是電磁波還是所有聲響融合起來的和諧?這部作品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挑選什麼頻道,永遠都有不一樣的演出結果。這就符合John Cage理想的生活音樂--
隨機、未被刻意安排、稍縱即逝。
大徹大悟!開始對周遭聲音進行斷捨離
到了1940年代二戰結束,John Cage碰巧在哥倫比亞大學聽到了世界知名的佛學以及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講課,開始內觀自我,於是他變得不再想要讓世界認同他。應該是說:
不是由他來主張他的音樂是什麼,
而是讓別人覺得他的音樂是什麼。
他不再用音樂告訴大家他在想什麼,
而是用音樂來問大家聽到了什麼。
很像繞口令對吧!
總之這段期間他也在「
有、無」和「
虛、實」之間做了許多探討。再加上他接觸了新銳畫家
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
純白繪畫之後,John Cage於1948年構思的《4分33秒》終於在1952年完成並且在胡士托演出。鋼琴家David Tudor把時鐘放在鋼琴上之後坐下,就這樣什麼也沒彈,現場觀眾鼓譟了起來。4分33秒就這樣過去了,現場只有風聲、雨聲、觀眾的躁動聲。
你要說什麼都沒演奏的作品能算是作品嗎?或許他要你聽的是這個作品以外你聽到了什麼?太多的音樂作品讓你聽到太多的音符、旋律和節奏,結果你沒聽到的東西更多。反而是什麼聲音都沒有的作品,你聽到的可能性則是無限!
可想而知,在首演的當下觀眾差點要暴動。如果你今天花錢花時間來聽一個「什麼都不彈」的作品,尤其是在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態之下,大概會吵著跟主辦單位要退錢吧!不過看看Youtube上許多五、六十多年以後的音樂會盛況影片,隨著時間演進,理解他的人越來越多,或許也因為這個世界越來越吵鬧,需要寂靜的人也越來越多的關係吧。
甚至還有所謂
「4分33秒App」(目前只限ios),你可以把自己演奏的「4分33秒」錄製上傳分享給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喔!每個人寧靜的「4分33秒」,是屬於每個人的專屬作品,有興趣快點下載來玩玩吧!
https://johncage.org/4_33.html
John Cage打臉:才沒有所謂真的寧靜!
《4分33秒》真的創造了寧靜嗎?或許也不。John Cage說:
「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寧靜!」
在John Cage還對《4分33秒》是否要發表感到猶豫的時刻,碰巧他聽說了哈佛大學有一間「很厲害」的隔音室,號稱可以把外面聲音完全隔離,享受完全的寧靜。John Cage進去之後,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由於完全無聲,他開始聽到自己的心跳、脈搏聲,甚至還有許多無法解釋的高低音鳴。
隔音室工程師解釋,這些聲音是你的血液流動、神經元放電等造成的。John Cage感到有如當頭棒喝!原來沒有真正的寧靜,而真正的寧靜就是,你的心打開了,使得所有宇宙自然的聲響流進你的耳朵裡。
零等於無限,現今流行的「斷捨離改造之術」,也是基於這個理念,利用「減法」來得到「乘法」效益。
「我所說的零並不是一個數學符號而已。他是無窮--
一個存放了所有可能的善或價值的倉庫或子宮。」
--鈴木大拙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很讚,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