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讀完之後一句話跑進我腦海:好直好直的散文。 然而,要如此坦承也順便坦承自己在這些很「直」的面向上被弄「彎」、從身體到心的感受,這樣關注自我轉變並向讀者坦白其實是很「散文」的。
Thumbnail
自我很難單獨存在,唯有在與他者的互動中不斷鏡映出自我;甚至自我也不止此時此刻一種樣貌,有時也流動非常,它發生在任何時刻,也會發生在寫作的當下。
Thumbnail
隨手筆記。
Thumbnail
總認為沒有範本的成長是個難題,不過讀完《少年蒙歌》後,才發現也許更艱難的成長,是根本給錯了範本。
Thumbnail
有一路散文是我特別喜歡,每讀一句就自動在腦海裡生成一大段落的回應,激起無盡的話語那類。那不是解答之書,反而是問題之書。
Thumbnail
「散文是認識世界,寫詩是指認未知的狀態,而小說是延長剩餘的生命。」 這篇閱後寫很久,從出版社告訴我馭博要出版小說集、出版社寄電子檔來、寄紙本書、對談前寫信討論、書展對談、書展後把《外出偷馬》撈出來再看一遍,約莫橫跨半年的時間。
Thumbnail
「你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人裡面的一個而已。」她坐起來,赤裸又沉重,是我熟悉的樣子,她的樣子令我厭惡到了極點也害怕到了極點,我大吼:「休想,我不是。」接著我開始啜泣,因為我知道這一天會來臨,我發現這世上令我最害怕的就是作為馬格利特畫中的那個男人,在鏡子裡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後腦袋。
Thumbnail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Thumbnail
這段文字可能惹人不快或反感,要不然就是被扣上壞品味的標籤。我有權利寫下親身的經驗。事實就是事實,沒有高等或低劣的分別。對於這次經驗,如果我選擇輕描淡寫,我不啻在隱瞞相關事實;這樣一來,我也站到男性宰制的這一方。
Thumbnail
「想像裡的世界不會改變——即使,即使我們終究要離場。」 我通常以為變化才是寫散文的核心,坦裸可能只是基礎姿態。說變化,也只是個便宜行事、無所不包的詞。
Thumbnail
讀完之後一句話跑進我腦海:好直好直的散文。 然而,要如此坦承也順便坦承自己在這些很「直」的面向上被弄「彎」、從身體到心的感受,這樣關注自我轉變並向讀者坦白其實是很「散文」的。
Thumbnail
自我很難單獨存在,唯有在與他者的互動中不斷鏡映出自我;甚至自我也不止此時此刻一種樣貌,有時也流動非常,它發生在任何時刻,也會發生在寫作的當下。
Thumbnail
隨手筆記。
Thumbnail
總認為沒有範本的成長是個難題,不過讀完《少年蒙歌》後,才發現也許更艱難的成長,是根本給錯了範本。
Thumbnail
有一路散文是我特別喜歡,每讀一句就自動在腦海裡生成一大段落的回應,激起無盡的話語那類。那不是解答之書,反而是問題之書。
Thumbnail
「散文是認識世界,寫詩是指認未知的狀態,而小說是延長剩餘的生命。」 這篇閱後寫很久,從出版社告訴我馭博要出版小說集、出版社寄電子檔來、寄紙本書、對談前寫信討論、書展對談、書展後把《外出偷馬》撈出來再看一遍,約莫橫跨半年的時間。
Thumbnail
「你只不過是許許多多人裡面的一個而已。」她坐起來,赤裸又沉重,是我熟悉的樣子,她的樣子令我厭惡到了極點也害怕到了極點,我大吼:「休想,我不是。」接著我開始啜泣,因為我知道這一天會來臨,我發現這世上令我最害怕的就是作為馬格利特畫中的那個男人,在鏡子裡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後腦袋。
Thumbnail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Thumbnail
這段文字可能惹人不快或反感,要不然就是被扣上壞品味的標籤。我有權利寫下親身的經驗。事實就是事實,沒有高等或低劣的分別。對於這次經驗,如果我選擇輕描淡寫,我不啻在隱瞞相關事實;這樣一來,我也站到男性宰制的這一方。
Thumbnail
「想像裡的世界不會改變——即使,即使我們終究要離場。」 我通常以為變化才是寫散文的核心,坦裸可能只是基礎姿態。說變化,也只是個便宜行事、無所不包的詞。
Thumbnail
最近又重讀《勘誤表》。 寫「又」,是因為研究所時老師帶幾個學生讀,後來入伍時身上帶的幾本書中就有《勘誤表》,另一本是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Thumbnail
這篇文寫了許久,整理過許多想法,寫完之後就暫時擱置吧。
Thumbnail
上課前本來想發一個限動寫:不要問我文學獎的問題,課要上不完了。後來不發是覺得這行為根本立旗子寫「不要打這裡」。現在決定,如果有學生問,我就回答: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多人討論文學和文學的定義,為師很開心呢(句號)。
Thumbnail
最近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長輩化的趨勢,畢竟人年紀大了之後,很難不對別人說出那些「自己以為是扎扎實實的人生結論」,但看起來就是「淪為情緒宣洩的無用說教」。
Thumbnail
 偷偷放這裡好了,因為簽名本很少,我想先給這裡的讀者。  新書月底要上市了,但我還沒在其他社群上放書訊,不知道該在那邊講什麼。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經歷過不譁然的場景很少,一是小學選模範生,二是無人聞問的文學獎。
Thumbnail
「雕像本來就在原材裡,人所做的就是把多餘的去掉」
Thumbnail
最近又重讀《勘誤表》。 寫「又」,是因為研究所時老師帶幾個學生讀,後來入伍時身上帶的幾本書中就有《勘誤表》,另一本是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Thumbnail
這篇文寫了許久,整理過許多想法,寫完之後就暫時擱置吧。
Thumbnail
上課前本來想發一個限動寫:不要問我文學獎的問題,課要上不完了。後來不發是覺得這行為根本立旗子寫「不要打這裡」。現在決定,如果有學生問,我就回答: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多人討論文學和文學的定義,為師很開心呢(句號)。
Thumbnail
最近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長輩化的趨勢,畢竟人年紀大了之後,很難不對別人說出那些「自己以為是扎扎實實的人生結論」,但看起來就是「淪為情緒宣洩的無用說教」。
Thumbnail
 偷偷放這裡好了,因為簽名本很少,我想先給這裡的讀者。  新書月底要上市了,但我還沒在其他社群上放書訊,不知道該在那邊講什麼。
Thumbnail
我從小到大經歷過不譁然的場景很少,一是小學選模範生,二是無人聞問的文學獎。
Thumbnail
「雕像本來就在原材裡,人所做的就是把多餘的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