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書寫:我與他者的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有情四卷──親情》鄭明俐、林耀德主編,中正書局,1987
《[中學生]親情故事集》廖玉蕙主編,親子天下,2014
 一個跨越時代、被許多人閱讀的作品,它並不真的「寫得非常好」、「足以堪稱範本」,倒是站在一個文本被詮釋的角度上來看,它有它共時性的意義,也有它歷時性的意義存在。所以談「散文中的父母/親情/家長」不免都要從朱自清談起(呃),提及〈背影〉時,都還是會想到父親送朱自清搭火車時所鋪設的紫毛大衣,以及父親以肥胖的身軀攀爬月台,把橘子散放在地的情景,回火車上時把橘子放到大衣上,一派輕鬆地說著:「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當然在閱讀時,我們或許都讀得到父親的其中一種典型:不擅長直接表達想法,於是做了很多事,還要故作輕鬆地撂下幾句話,以免情感太露,尊嚴自神壇跌落,遭子女看輕。如果擺回當時一九二○年代來看,此刻的我們或許更讀得到的是時代價值觀衝突:身為舊文人又是公務員的朱自清父親朱鴻鈞,以及一個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新時代青年朱自清,因求學就職而離家、加上又與家庭多所齟齬的朱自清,可能早就習慣獨立生活,也對於父親此番諸多照料和迂腐的人際思維邏輯感到厭惡(給腳伕的小費還要講價、囑託火車茶房照料兒子)。我們或許更能從一些小道消息得知朱鴻鈞如何對待朱自清親生母親、如何讓「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散文末段一句「情鬱於中自然要發於外,家庭瑣碎便往往觸他之怒」所隱而不言的究竟讓朱自清多傷心氣惱。那些被我們課本中絕口不提的,被去脈絡化的〈背影〉,簡約地被詮釋成為「父愛」的種種顯影:橘子是解渴的、甜蜜的、溫暖的;紫毛大衣是尊貴的、華美的,種種給兒子的都是一種親情的物質讓渡;而父親自己穿的青布棉袍、黑布馬掛,似乎都呼應了那大去之期不遠的死亡印象。
 但事實上得細想,當我們詮釋「父愛」,到底是朱鴻鈞真心有了一種「天人感應」覺得父親應當給兒子此般付出?還是某種程度上這是一「被建構起來的親子關愛」?又或者,我們該回到一篇散文該視為作者的真實感受表達:作者/敘事者所述及的,恰巧反映了自己對某事某物的定義,而非描摹對象的實際情況。〈背影〉裡我們所讀到的,可能是朱自清對父親此一形象的召喚和想像,同時也是想像的父親和現實的父親的妥協:一個把家庭「虧空」的父親,如今送別時如此「一股腦兒」的付出,如同他搬運橘子然後擱置的情景。在心裡曾埋怨過的,如今像是償還般堆置在那,它可以是橘子,也可以是糖炒栗子或煎餅堆子吧,但那翻下月台又遲緩的動作,又是努力跟其他人交涉斡旋,為了家庭孩子得剛強起來的行動,忽然讓朱自清有了「這才是父親該有的模樣」的想法,才因此落淚。若沒有背後那層隱而不言的「壞父親」,我們光是想像自己爸爸替自己買橘子,雖然有點吃力,但也未必如此動人(可能只會在火車發動後發個訊息給爸爸說:該去運動了、不要爬月台會違法啦)。我們不妨再讀朱自清幾年後的〈兒女〉,寫自己也成為五個兒女之父,恍然意識到成為父親一事多麼困難,管教在心裡是理想的,落實起來卻是相形見絀的,那句「家庭瑣碎便往往觸它之怒」迴力鏢似的飛回來打到自己;而「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是不是又是朱自清自己時移事往之後,爬梳記憶與現今對照,其實是一句總算照見自己當初不懂父親,而今了悟的追悔呢。
 此刻〈背影〉這個文本在我讀來,可能全然是朱自己對自己的時間映照,也是自己形塑父親形象的雕塑品。這個雕塑品讓自己流淚,它呈現了朱自清冀望而未達的父親樣貌,而現實中的朱鴻鈞恐怕也無法再努力讓自己像這個雕塑了,因死期不遠,這個「成為父親」的前例和責任就落到了朱自清身上,這其實對初成家長的人來說,是艱澀的沉重的。
 於是當我們此刻討論父母,或許有更多時間不是在描摹一個偉大光輝的父性或母性原則及其形象。不妨從不同時代裡的選文考究:當我們談論父母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九八七年的《有情四卷》的親情卷裡編選序言說:
中國人至為重視家族的承傳關係,即使受到近代西方思潮觀點與生活習慣的溶滲,也無法動搖對於家族倫理的執著。中國人的親情所繫,不僅關懷了家庭現實的幸福與和諧,也包含著「孝」、「仁」、「恩義」乃至「傳宗接代」、「光耀門楣」等等道德意識;從「齊家」到「平天下」,更進一步將親情建構而成的家族倫理銜接到個人對民族大我的責任。
 所以書中選錄的篇目分為父親、母親、兒女跟手足為主題,還是傾向於傳統家庭的正面描述:家庭團聚、家族精神存續、父親的教誨、超我形象、或距離感與親子間的「遠端認同」、母親是照育與看顧,甚至以其孕育連結到土地、民族與國家。當然其中不乏「文學意義上」的名篇,如前文談及的〈背影〉,琦君〈一朵小梅花〉善用物品象徵手法寄託情感,以首飾和繡花手帕上的小梅花描述母親如何從少女變為人母,以己之筆代母親之口說出長年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冀望與淡淡的失落,女兒繼承了母親這份迴轉的心思;或者是在張拓蕪的〈紡車〉裡讀到母愛與生活互相比喻指涉在紡車與紡織動作上;王鼎鈞〈一方陽光〉中母親與空間的連結、林文月〈白髮與臍帶〉以線條作為親子連結(臍帶)也顯現其生命衰老(白髮)的文學語彙操作:或是直接比喻母親與國族關係的〈母親,妳是中國最根深的力量〉,母親彷彿一「鋪天蓋地為了孩子孕育其將來」的「母土」這樣稍微古早的命題。選篇都還是讀得到那父母顯得較為高上,而孩子常陷溺於懺情與追悔的情緒中。
 時間來到兩千年後,或許核心家庭與個體化的人格探尋已成為常態,相較於上個世紀對家庭的緊密連結,這個時候書寫親族的文字或許更顯得有內在探索的意味存在,不那麼強調孝順、父母恩義、傳宗接代等「把有同樣血緣的人們」綁束成為一個群體來探討,在《親情故事集》廖玉蕙老師的序言裡寫著:
無怨無尤的母職神話已不再成為主流,嚴守長幼尊卑或高舉愛國大纛的威權年代也已經成為過去。新世代的親情互動,明顯開始顛覆傳統,逐漸遠離公領域的正氣凜然,親情的書寫由是另闢蹊徑,更臻私密的袒露,或引發共鳴或止痛療傷,讀起來都越發痛切淋漓。
 到了如是在乎個體化的年代裡,父母、親人、家長,也得視為另一個「他者」。所以在書寫中多半採取疏離的方式描繪他者,片面但客觀地理解。在王盛弘的〈存摺〉中描繪父親如何眼見經濟起飛而自己卻在這貧富差距拉大的過程中滅頂,回頭映照自己也如何想像金錢、生活,與自己也在獨立生活後,恍然得以(自以為地)懂得父親如何在想像的豐腴與骨感現實中灰心喪志。蔡逸君〈聽母親說話〉裡那份極度家常而瑣碎的描繪裡,「聽母親說話」這件事情未嘗不能解讀成「理解溝通的無能為力」,於是「聽」這個動作便成為溝通的折衝,只聽不說似乎是更體現了孝順中的「順」:親子到了某個年紀階段後,彼此也知道不能干涉彼此半分,我聽,我在意,但我不涉入你的個人意志。
 理解他者,當然積極所為是溝通以及和解,但文學作品寫了下來,多半都是那些溝通的未竟之境,因此他者便成為了一個映照,尤其,父母家人是「最親密的他者」、「最熟悉的陌生人」,深入的互動及其困境常常會觸碰到個人內心最深層而原始的命題,親子關係再延伸成為將來的人際關係、伴侶關係的源頭。〈水兵領洋裝〉宇文正少女時被小販「侮慢地誇讚」後,母親竟是挑了一套粉紅色睡衣送她,讓她往後對於愛情婚姻的想像裡,都有衣物這個角色的一席之地。或者寫高齡與長照之必然的社會裡,周芬伶〈美人魚之歌〉寫的是母親的老病,卻是預見了自己也正在歷經生命的有限,正在衰老如母親美人魚般的病身。
 當然父母家長、親子關係至今寫來,也未必全然是子女對父母的試圖理解,在價值觀的變化,資訊的快速流通之下,父母也理解到自己無法再以虛長幾歲的人生經驗自居,也擔心自己會追不上下一代的腳步,於是得要放下年長者的自尊,試圖向年輕靠攏,學習新世代的關心模式,但仍舊藏幾分長輩的擔憂。〈羅馬在哪裡?〉寫的就是女兒面臨聯考、同儕壓力,讓這位在一旁觀察的母親也只得內斂地煩惱著:面對穿耳洞一事不能再老套地教訓女兒「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要尊重個體意志、條條大路通羅馬卻讓母親親自體驗到年輕世代對未來的多元(又茫然)感,只能少些強迫關愛,多些溫柔陪伴。
 關於家庭的散文書寫在近年又接連交出漂亮的成績,新作家不避私諱紛紛寫下個體與家庭之間的碰撞,延伸出去的,其實是世代的碰撞、個體與群體的碰撞。或者是將自身所遭受的困境、噤聲的心靈禁錮擺放在社會群體脈絡中談論。比方性別牽連的家庭、國家議題的作品有《台北家族,違章女生》、《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處理性別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認同的作品如《山地話/珊蒂化》、《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或者「不正常」或許才是眾多家庭樣貌的常態令人反思「正常的建構如群體想像之虛構」如《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或是父母神性之傾斜、父母亦是個體、家庭之幸福未必擁有相同面孔,父母子女性別的重新定義、親子之間所謂繼承的新義,等等書寫,再再重構多樣貌的親情、家庭的樣貌。
 寫了好長一串(根本可以當什麼小論文了吧)其實也只是為了講座所需而整理起來的筆記,只是我仍舊覺得如果書寫這件事情若體現了某個時代切面,那麼或許我們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可以看到時代裡的人與其價值觀都是暫時因應某個環境而思索的出路,定義是不斷修正的。儘管文本也只能遺留而無法修改,但詮釋是可以不斷翻新的,我不免要設想百年後的人們讀到二十一世紀後所寫的父母家庭散文,他們會怎麼評價?會不會以為此刻的我們怎如此落伍?竟為了這些對他們而言無庸置疑的價值掙扎糾結。或者他們會詮釋我們此世代為內向世代,得拋棄這樣切割人際的態度,導因於下個百年,有更大的課題或毀壞將要到來。比方《人類之子》那樣存亡之秋面對下一代的態度,或是超高齡的群體組構而成的新家庭,或者是更複雜的重組、收養家庭會對所謂親子再度下一個新的定義,或根本已經到達元宇宙的各種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境地,以致「家」此一概念被取消了,導入到某種虛擬團體的認同,或是一個人同時有虛擬的家,也有現實的家了。
 這便不是我們此刻可以準確說出的,但可以試圖猜想,將來的樣貌與文學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重返書桌》楊佳嫻/主編,蔚藍文化,2021  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能更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全是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當我們重返書桌》楊佳嫻/主編,蔚藍文化,2021  我們身處矛盾社會,「文字貶值」之說大行其道,然而文字卻又在娛樂、煽動、動員、伸張層次上繼續發生巨大作用。影像技術便利,傳播上更刺激,然而若想推動一個理性思辨的社會,文字仍能更承擔複雜多層次的表述,它也同時是我們全是世界或發展其他文化產品與社會行動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 Imiq程廷,九歌,2021  我曾經想過Bhring,是風也是靈力,當一個人的bhring和你氣味相投,倆人聚合,Bhring是強大的颶風,什麼獵物都能輕易捲進槍口下。但如果Bhring不合,上山都會有危險。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著,梁永安/譯,木馬文化,2021 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被遮蔽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分析愛的本性正是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是要批判應對此負責的社會條件。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張亦絢,木馬,2020  我也曾是「大人渴求」世界給我們更高深莫測、更睥睨一切──我也曾是那種「歪七扭八的小孩」。我說「歪七扭八」時,是充滿柔情與痛楚的:我明白,我了解──就算「歪七扭八」,本來也有權好好長大。
《知影》孫梓評,九歌,2015  假裝自己是一個遠方的旅人,為了這美好的博物館而來,假裝我是一個被釀好的句子,寫進明信片之中……天色已墨,信步踅到老街,沿途都是慵懶走逛的人群。孩子們坐在石椅上,警告路人地上有不明髒穢物。風也微微,擦過了我的臉,成為裝飾音,並且彈奏著小鎮,最後,唱成了一守無名歌。
《心靈寫作》娜妲莉.高柏,心靈工坊,2016(30週年紀念版)  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恆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父親是一位狂熱的園丁;而那一年,整個收成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需求。我在花園幫他,驕傲地將我的紅色拖車拉過一排排的蔬菜,將這些農產收集起來。有一次,他告訴我,如果我可以將拖車沿著小鎮的人行道拉到雜貨店,也許就可以賣出蔬菜並賺到錢。因此,我朝著這個方向出發,滿懷希望將裝載的拖車拉到街上……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老一輩男人情感內斂,對自己的孩子儘管用生命在疼惜,卻相當拙於表達,讓人分辨不出是關心還是生氣。尤其對女兒,偶爾看老妻不順眼隨口就罵,女兒做錯事,再不順眼再生氣,也只是繃著臉不說話,十足老派情懷。 有一位爸爸,做水電工程起家,四十九歲那決定退休,跟妻子一起經營雜貨店,夫妻倆更是利用餘閒做志工。這
Thumbnail
內容主要環繞在蔣南孫與她的閨蜜朱鎖鎖踏入社會的辛苦與心酸 也描述兩個閨蜜之間友好
Thumbnail
致朱文雄: 稱呼你為朱爺爺,一方面有鑑於老家的鄰居,跟外公外婆的關係不錯,二方面尊重你是長輩,這兩方面建基於我對於過去身世種種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的稱呼。 14歲那年,老爸在天人交戰的情況下,告訴我: 「我是蘇慶儀跟朱文雄相愛下生出來的。」 那天我知道了,原來我有兩個媽媽、兩個爸爸,當下的感覺很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靜聽弟兄父相處,鼻酸淚滾憶往昔; 父考吃素口中責,事過境遷渡父親。   看見父親肥胖的背影,吃力爬過欄杆為我買橘子,那時禁不住眼淚流出。這是朱自清對父親的感動。   有一位弟兄敘述他的父親因簽賭,以致於家境困頓,因而對父親非常不能諒解,所以多年後父子溝通的鴻溝愈來愈深,甚至新訓之時還咒罵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父親是一位狂熱的園丁;而那一年,整個收成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需求。我在花園幫他,驕傲地將我的紅色拖車拉過一排排的蔬菜,將這些農產收集起來。有一次,他告訴我,如果我可以將拖車沿著小鎮的人行道拉到雜貨店,也許就可以賣出蔬菜並賺到錢。因此,我朝著這個方向出發,滿懷希望將裝載的拖車拉到街上……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老一輩男人情感內斂,對自己的孩子儘管用生命在疼惜,卻相當拙於表達,讓人分辨不出是關心還是生氣。尤其對女兒,偶爾看老妻不順眼隨口就罵,女兒做錯事,再不順眼再生氣,也只是繃著臉不說話,十足老派情懷。 有一位爸爸,做水電工程起家,四十九歲那決定退休,跟妻子一起經營雜貨店,夫妻倆更是利用餘閒做志工。這
Thumbnail
內容主要環繞在蔣南孫與她的閨蜜朱鎖鎖踏入社會的辛苦與心酸 也描述兩個閨蜜之間友好
Thumbnail
致朱文雄: 稱呼你為朱爺爺,一方面有鑑於老家的鄰居,跟外公外婆的關係不錯,二方面尊重你是長輩,這兩方面建基於我對於過去身世種種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的稱呼。 14歲那年,老爸在天人交戰的情況下,告訴我: 「我是蘇慶儀跟朱文雄相愛下生出來的。」 那天我知道了,原來我有兩個媽媽、兩個爸爸,當下的感覺很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靜聽弟兄父相處,鼻酸淚滾憶往昔; 父考吃素口中責,事過境遷渡父親。   看見父親肥胖的背影,吃力爬過欄杆為我買橘子,那時禁不住眼淚流出。這是朱自清對父親的感動。   有一位弟兄敘述他的父親因簽賭,以致於家境困頓,因而對父親非常不能諒解,所以多年後父子溝通的鴻溝愈來愈深,甚至新訓之時還咒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