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奇蹟少女,自帶奇蹟光環,就算畢業了也大不到哪裡去啊?就像我都五十了不覺得自己老啊!就算是老,也是老靈魂來著!🤣原來你也是中文人哪,真好!現在中文的走向都朝應用方面發展,像我以前任教的系就是中文結合傳播,傳播的範圍就很廣了,從平面到影像。但總覺得不是結合得很好,就是很生硬很古怪的感覺。就像很多的古老修練,瑜珈有很多動物體式、氣功也有五禽戲,都在喚起我們活生生的體感,不是越活越只有腦袋。像牛一樣反芻是很好的。我記得在我讀大學時,老師常鼓勵我們抄好書,說抄一遍等於讀十遍,我還真卯起來抄,手抄得都痠痛發炎貼藥膏了,卻還是不知所云🤣。我後來摸索出來的方式,就是跟作者對話,看能不能用我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書上所說的,或者作者說一段話,我能不能找出幾個例子來呼應。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發問,我看完一篇文字,總會浮現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會刺激我思考得更深。有些書還真需要一點生命歷練,才有辦法讀進去的。如果是詩詞的話,真的還蠻需要引導,總覺得我們的國文教育不是很成功,尤其不太會教詩。總是以為把生難字詞解釋完就講完了,其實根本連皮毛都還沒接觸到。我是上了大學,遇到一個擅長教詩的老師才豁然開朗。才明白甚麼叫做「詩眼」、甚麼叫做「境界大開」,或者問得更核心一點,甚麼叫做詩意? 詩,真的就是需要慢讀,每一個字都有每一個字的必然性,字與字形成綿密的有機體,沒有一個字能放過。貪多沒有用,要讓每一個字都喚起我們活生生的感覺與世界才有意義。我大學時代讀最多的其實是現代詩(因為教古典詩的老師實在是很!@#),碩論也是研究現代詩,直到出來教書了,才開始惡補把古詩的部分補起來。讀詩的心法,其實都一樣,這也變成我的閱讀習慣,讀得很慢,卻可以讀得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