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聊到「記憶」,發現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其實,這和「社群媒體」很像。因為我們在網路上,也會選擇性地呈現自己想給別人看的那一面。那麼,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我們和別人的關係?社群媒體又是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與人際互動?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索社群媒體的幾個陷阱吧!

越滑越上癮?背後的「演算法」
社群媒體有一個厲害的設計,叫做演算法。它會記住你按讚、停留的時間,甚至是你滑過哪些影片。每當你按下「讚」,你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你覺得開心。於是,演算法悄悄想:「原來你喜歡這個?那我就多給你一些!」
結果,你會越來越常看見相似的內容,花越來越多時間在手機上,卻不知不覺陷入其中。你甚至可能覺得:「哇,我在網路上找到好多和我一樣的人!」
這個現象不是只發生在網路上,他有個名字,叫做「群外同質偏誤」,意思就是我們會把和自己不同立場的群體貼上標籤,忽略了每個人其實都不一樣的事實,反而覺得「他們就是這樣的人」。這就像班際競賽的時候,你只會把別班當成對手,卻忘了,裡面其實也有你的朋友。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就像這樣把你推向一群「和你相似的人」,於是你更容易覺得:「我們是一樣的,他們都不一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所謂的同溫層。
所以啊,不管是在網路還是生活中,都不要急著把別人貼上標籤。因為每個人都比我們想的更有差異,也許裡面就有能成為你朋友的人呢!
月暈效應:他真的完美無缺嗎?
除了分群的偏見,還有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叫做 月暈效應。也許你我身邊都有這樣一個人:五官清秀、談吐溫和、認真負責、聰明俐落,好像沒有任何缺點。
不過,真的是如此嗎?還是,那只是我們選擇呈現出來的一部份呢?
當我們很欣賞一個人時,大腦會自動「放大」他的優點,縮小他的缺點,彷彿他完美到沒有瑕疵。這就是月暈效應。而在社群媒體上,這種現象似乎更明顯,因為人們總是挑選「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
於是,我們看到的可能是:這個人不只外表好看、能力出眾,生活還多采多姿。大腦甚至幫忙補一句:「哇,他真的沒有缺點!」
但別忘了,每個人都有另一面,只是沒有被呈現在社群媒體上而已。可是,看見其他人的生活都這麼快樂美好,反而會讓我們質疑自己:我的生活,是不是太無趣了?不夠光鮮亮麗?
社會比較與同儕壓力:我的生活夠好嗎?
這就牽涉到第三個陷阱——社會比較。
當我們滑手機時,看到別人旅行、吃美食、交朋友,很容易拿自己去比較。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優秀。這種壓力,在同儕之間特別強烈,因為我們會擔心:「如果我跟不上,就會被排除在外。」
這樣的時候,我想提醒你:每個人都不一樣。適度的比較雖然能激勵自己,但過度的比較只會讓我們失去快樂。真正重要的,不是活得跟別人一樣,而是活出最適合自己的樣子。
小任務:換位思考練習
下次滑手機時,不妨玩個小遊戲:
- 如果我是照片裡的人,他可能需要付出什麼,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 你也可以和家人或朋友一起玩:挑一張社群媒體上的照片,先說自己看到了什麼,再試著從「照片主人的角度」思考他的心情或處境。
你會發現,原來同一張照片,不同角度看起來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換位思考的力量。它不只能幫助我們更理解別人,也能提醒自己:不要只把社群媒體當成全部的真實,因為每個人都在選擇性地展示自己的故事。
謝謝大家閱讀本次的《給孩子的心理學》。
如果你喜歡這集內容,記得分享給朋友或家人,也可以到我的部落格查看更多心理學小故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