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己在滑手機,其實你正在被滑。
🌍 看不見的戰場:演算法的戰爭
你早上打開手機,
社群平台是現代最強的心理戰武器:
它知道你的興趣、你的政治傾向、甚至你今天心情好不好。 這些資訊讓「滲透」不再需要臥底或間諜, 只要演算法就能完成洗腦。
🧠 認知滲透 2.0:操控的不是資訊,是情緒
滲透的目標很簡單——
讓你相信他要你相信的,
或至少,懷疑你原本相信的。
手法也不神祕:
- 💥 製造情緒:用憤怒、恐懼或焦慮包裝資訊。
- 🔁 放大極端:演算法偏愛爭議內容,讓社會兩極化。
- 🪞 創造假共識:假帳號、留言機器人大量重複同一句話,
讓你以為「大家都這麼想」。
這不是洗腦,而是「演算法式的催眠」。
🧩 假帳號工廠是怎麼運作的?
想像一個隱藏在地下室的「輿論工廠」,
裡面坐滿人、對著螢幕敲打著相同的內容。 這不是比喻,而是真實存在。
🎯 常見操作:
1️⃣ 建立上萬個帳號,假扮不同國家、職業、年齡。
2️⃣ 每天同步轉發指定話題(例如「某國衰敗」、「某候選人腐敗」)。
3️⃣ 以「網友討論」偽裝成自然輿論。
4️⃣ AI 工具協助生成語氣、表情符號、在地用語。
這種操作被稱為 資訊行動(Information Operation)。
曾在美國、台灣、歐洲多國選舉中出現, 而背後主導者,往往與國家機構或統戰系統有關。
🕵️♀️ 真實案例
📍 2020年台灣選舉期間
出現上萬則假帳號貼文,同步轉發特定影片與謠言。 研究發現,其來源集中在境外IP、使用相同關鍵詞模板。
📍 2022年烏俄戰爭初期
俄羅斯情報部利用假帳號宣傳「烏軍士氣崩潰」訊息, 導致部分國際媒體誤信轉發。
📍 美國TikTok政治敘事戰
研究指出,部分帳號在短時間內大量製造 「美國社會崩壞」「民主已死」等影片, 平均觀看數超過真實新聞十倍。
⚙️ 這些操作為什麼有效?
因為人腦有三個弱點:
1️⃣ 情緒大於事實:你先感覺,再思考。
2️⃣ 重複效應:聽太多次就以為是真的。
3️⃣ 從眾心理:看到大家都這樣想,就懷疑自己錯了。
認知戰的高手不是說服你,
而是利用你自己的情緒對付你。
💬 演算法的共犯結構
平台本身也「不小心」成為共犯。
演算法設計目標是留住你——
因此偏好刺激、衝突、極端內容。
結果就是: 越極端的話題越被推上熱搜, 越冷靜的分析越被淹沒。
這是一種「商業化的認知污染」。
平台想要的是流量, 對手想要的是分裂, 兩者一拍即合。
🧱 如何在社群中自保?
1️⃣ 不要被標題帶著走:越聳動的標題,越該慢一拍。
2️⃣ 檢查帳號歷史:如果只發一種議題、語氣一致、日期密集,很可能是假帳號。
3️⃣ 觀察留言風向:同樣文字大量重複=輿論操控。
4️⃣ 建立「心智防火牆」:當內容讓你「馬上想分享」,請先停5秒。
5️⃣ 多元攝取資訊:真正的真相通常在「不同觀點的交集」裡。
🎯 結語:我們都是資訊戰的「非自願士兵」
社群滲透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傳聲筒。
當我們不分辨真偽,只轉發情緒,
我們就替別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心理作戰。
社群不是敵人,
但如果我們忘記思考, 那每一次滑動手指,就是向對手投降。
🔖 下集預告
👉 第9篇:《如何防守?個人與組織的反滲透手冊》
我們要談: 如何打造「認知防火牆」, 讓自己和團隊不被假消息、情緒操作與滲透手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