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初我參加了香港作家譚蕙芸(Vivan Tam)《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台中場的新書座談會。 那時我還沒開讀,只是純粹被書名和與談者,也是善於書寫女性議題的臺灣作家吳曉樂的貼文號召。
座談會地點選在廣納各種藝文活動的 默契咖啡(為了配合講者行程,店家還特地調整營業時間,在店休晚間營業)。尋常的工作日夜晚,小小咖啡廳湧進二、三十名讀者,一部分是定居台中的港人,另一部分就像我,受到作者、題材吸引而來,年齡從剛離巢的大學生至橫跨至含飴弄孫的長者。
擷取封底中的書介:
這本書是記者譚蕙芸對自身家庭深入的書寫和解剖,回溯這個家庭曾錯過的種種,重建了那些役失的過往,以及她曾無法真正親近、認識的哥哥,也記錄了她如何在三年中,扭轉這個家近三十年的困局。作者認為,家庭歷史的重建,其實很類似家庭中的轉型正義,當舊有價值或權威被淘汰,首先要做的,是要承認發生過什麼事情,讓受壓迫者和弱小者能公開講述他們的經歷。
頂著被冠上「不孝」罪名的風險,作者「愛的初衷」讓她克服了所有書寫時掀起的傷痛漣漪。那麼多年來,她深信父母只是「不懂得」更好的方法。藉由將自己的家庭故事攤在世人面前,她期待能織起更健全的安全網,安撫、接住那些擁有類似遭遇、孤獨哭泣的家庭成員們。
【巨獸的模樣】
這本書的封面用來討論「華人家庭」這個主題,會不會太可愛了呢?
初次看到封面時,我忍不住這麼懷疑著。
然而,當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才了解這看似可愛的插畫封面是多貼心、含蓄的安排,謙虛地邀請讀者保持溫暖、開放的心,共同走進作者的家庭世界。
抑鬱的天空和強烈的紅、黃、藍撞色隱隱帶出家庭權力結構的拉扯,圖片中最顯眼的動物不是Z隱藏在背景的大象,而是隻看似不問世俗、毫無殺傷力的小貓。
家庭成員看似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各自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這頭巨獸,並非刻意形塑,而是華人家庭世世代代對功名、面子、家庭地位刻板追求,所引發的層層枷鎖。一旦斷開鎖鏈就會迎接一系列價值的崩塌和毀滅,而此時被困在這棟危樓的一家人正被迫做出選擇,繼續受困於這搖搖欲墜的意識形態之中,或者接受毀滅,擁抱全新的混沌和重生。

Mimi三十年前跟著從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她是唯一走進全家內心的家庭成員。
【拉開界線,才能做得更多】
要同時顧及精神失調的哥哥、中風的父親,以及失智的母親,Vivian反覆在書中提到了「界線」的重要性。
這個界線可以指:
為了和家人保持良好互動,選擇分開住的身理界線
內心獨立,不因血緣就讓步、退縮的心理界線
以及女兒、妹妹、照護者,眾多身份轉換,卻還能保全自我的界線
其實家中的權利制衡不也是界線的一種展示嗎?在哥哥患病的三十年間,儘管用盡方法勸說,Vivian始終尊重父母親立下的界線,不干預哥哥就醫這件事情。直到返港後,某次哥哥發病,Vivian才不得已一腳踩進了父母的界線,在救護人員面前和製造哥哥「推撞」的事實,進而換取強制送醫的機會。
我哥這個大塊頭的中年男人,與我這位瘦弱成年妹妹推撞著。他力氣很大,我雙手的皮膚被抓得通紅。
我的內心在淌血,我感受不到自己肉身的痛,我只知道,哥,不可以再浪費時間了。
當Vivian狠心一腳踏入哥哥監護權界線的時,更是奮不顧身得接過了這番吃力不討好的責任。儘管哥哥因不願就醫而咆哮、暴怒,醫療團隊的介入也拉開了一條新界線,隔絕了過去時間因感情用事、不願意認清病情的父母。
【一切都是因為愛】
聽完作者在座談會的分享後,我忍不住好奇,作者哪來的勇氣、理性,讓她在面對這般巨變時不崩潰,還能一肩扛起所有責任?
「可能是多年來當記者的訓練吧,一方面要很關心、要很感性,另一方面也要很抽離、要很理性。」作者晃著頭,一邊思索、一邊緩緩地說
記者背景不僅賦予Vivian梳理、分析家庭創傷的能力,更讓她有力量透過書寫,改善其他類似經歷家庭生活,並爭取到相關補助。
而為了了解眼前這名患病多年,失去溝通、自理能力的哥哥,Vivian甚至一一訪問了哥哥中學時期的朋友、老師,甚至將哥哥這些年來,悶在房間創作的作品拿給專家分析,最後還入選了重要的藝術展覽。
那麼、那麼多的努力,Vivian的家終於迎來些許曙光。過程中受到心理師、摯友、鄰居、同為病患的家屬的互相鼓舞,Vivian才有辦法走過這段荊棘之路。
Vivian說,她花了人生五十多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談這件事。她希望自己的人生經歷,能讓其他同為照護、精神病患的家屬少走點流淚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