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社會中,「長女」這個角色往往背負著過多的期待與責任——從小照顧弟妹、長大後分擔家計、中年再成為父母的照護者。她們被教導要懂事、要體貼、要成熟,卻極少有人問過她們「想要怎樣的人生」。
《長女病》由同為長女的作者,透過橫跨階級與世代的深度訪談,記錄十多位女性的真實生命故事,揭示父權社會中期待長女犧牲的集體壓力。這不只是一本社會觀察書,也是
一封寫給長女、寫給每個為家庭付出卻少被理解者的療癒之書。

我的觀察
身為長女,讀這本書時我幾度鼻酸。書中觸及的不只是個體經驗,而是一種從小內建的默契:「犧牲是美德,讓家人省心才是乖小孩。」。我想起朋友的女兒,原本活潑開朗,但在弟弟出生、剛上幼兒園之後,突然變得沉默寡言,連原本專屬的暱稱都轉移到弟弟身上。她彷彿過早進入叛逆期,實則是在家庭排序中被迫提早「長大」。這樣的場景,其實在無數家庭裡重複上演。
這些曾經的獨生子女,太快被提醒「你是姊姊/哥哥了,要讓著弟妹」。
書中提到「長女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許多長女在成為媳婦後,還要代替丈夫照顧夫家;她們活在兩個家庭之間,既要安身夫家,也得討好娘家,才能保有「後頭厝」的庇蔭。
而來自藍領階層的長女,甚至因為早早投入職場,因學歷而被剝奪了升遷機會。被迫在有限的選擇中挑選配偶,因為在父權社會最終定義女人價值的是「有沒有人要」。
有人或許會說,難道長男身上沒有壓力嗎?關於長男的壓力我是認可的,但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會獲得祖產/祖宅作為補償,但女性往往被長輩要求主動放棄繼承權。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幸如我父親,上一輩把積蓄完全花光的情況,被迫獨立奉養。
這些曾經的獨生子女,太快被提醒「要讓了」
我的經驗
我也曾以保護者的角色,試圖替父母擋下親戚強加的孝道壓力,但最終卻發現那是種吃力不討好的位置。當你理性拒絕被道德綁架,對內對外都被質疑「過於冷血、缺乏孝道」;據理力爭則背負「剽悍與不夠溫婉」的標籤。
要滿足社會期望同時把事情辦好,幾乎是帶著鐐銬跳舞,或許這也是導致新時代女性出走選擇單身的關鍵。畢竟連原生家庭都想處的如此累,更何況是另外一個沒有血緣羈絆的家庭?婚姻的吸引力自然不高。
在壓力當下解決完問題後,還需要把門閉起默默舔舐傷口。數年後我在找心理諮商師諮詢時,她提問「當下你沒有情緒嗎?你好勇敢。」
其實人當然會有情緒,只是情緒並不能幫助我解決問題,當下我只想著繼續讓長輩手足無措地處理只會讓事態惡化,必須盡快止損。
這樣的經歷讓我特別理解書中作者為何要蒐集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不只是為了共鳴,也是為了建立一種證據:長女的辛苦並非個別事件,而是結構性的、普遍存在的問題。
結語
書中雖有些重複敘述的段落,可能源自原先為連載而寫,但瑕不掩瑜。《長女病》是一種文化現象的記錄,更是自我覺察與療癒的起點。
它不只是寫給長女的書,而是寫給所有曾在家庭責任中迷失過自己的人。正如五百田達在《悶悶不樂的長子長女&不負責任的么子么女》中所說:「長子長女總是在無人示範的情況下摸索前行」,我們不必再為自己身上的強撐感到羞愧。這本書想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孤單的,也不需要一直當那個無所不能的人。
適時放下,讓他人承擔自己的課題,我們才能專注在自身、維繫健康的關係,像養女兒般重新陪伴自己成長。如此,才有可能終止「長女病」的世代循環。
我們不是孤單的,也不需要一直當那個無所不能的人。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覺得這篇很讚,戳一下這裡幫我轉換蝦皮分潤支持一下~
◆ 情境:佛羅里達州傑克森維爾市立動物收容所裡的員工們,因被迫以安樂死方式處置貓咪,面臨極大身心壓力。
◆ 解方:一名獸醫決定將貓結紮後原地野放,成功拯救數百萬隻貓。
🔜 當我們面對卡關與資源受限時,真正的突破往往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的事」。《高效槓桿力:用最小力氣締造最大成果》告訴我們親臨現場直面問題或許才是關鍵。

衍生閱讀:
2.與不同世代的自己和解→《媽,別鬧了!》一場不同世代與自己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