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每個人物都只是工具人
仰賴台詞與形式的毛病
為什麼我們對主角沒能有更多同情
過多無謂的親密戲分散了情感焦點
當初因劉梓潔才對電影<失明 Blind Love, 2025>產生興趣-日前讀了她的短篇小說集《遇見》,被她說故事的能力吸引。然而,在看完這部改編自她同名小說的電影後大失所望。導演周美豫在訪談中坦言做了許多改編,這本無可厚非,但當她說「我們並沒有跟原著作者討論太多」時,卻令人疑惑。劉梓潔不只是作家,也曾參與許多戲劇劇本編寫,一個創作者動筆時,必然對題材已深思熟慮,即使改編不必忠於原著、也不是非得找她操刀,但若沒能對該主題用盡可能的方式深入探究,那麼又何必「改編」?而不乾脆全新創作?
人物刻板問題不大,為何活得刻板才是重點
最大的問題,仍在於人物的掌握。片中每個人物都刻板得不可思議:女主角書儀(林依晨飾),壓抑性向,選擇成為完美的妻子、母親,事事以丈夫為準;丈夫義峰(李銘忠飾),準醫院院長接班人,標準的大男人主義;他們的長子天瀚(劉敬飾),成績優異,面臨類組的抉擇,開始反抗父親的干預;雪津(吳可熙飾)是書儀年輕時的情人,體貼、包容、無所求,後來與天瀚相識並成為他的初戀對象。而這些設定就是角色的全部了。
事實上,人物刻板並非大過-現實生活中,人往往也只能給他人某種特定印象;問題在於,電影從未交代他們為何會活成「刻板」的樣子,這,才是敗筆。
倚賴台詞「說」出心境,情感卻從沒到位
「你不用管我怎麼想,我只希望你快樂」
「就不能正常一點嗎?......你怎麼看自己不重要,別人怎麼看你才重要。」
這兩句台詞足以顯示書儀對「正常人生」的自相矛盾:前句是她鼓勵天瀚選擇自己想要的類組,後一句則是訓斥小兒子在學校犯的錯。而全片就像這樣,大量依賴台詞「說」出人物心境,而非透過與角色直接相關的事件顯現內心的衝突,結果使角色的行為顯得突兀,痛苦也僅停留在表面。
書儀與雪津過往的戀情,幸福是如此自然而然(李沐、王渝萱的年輕版演出尤具火花)。然而,當母親意外撞見她們的親密舉動,年輕的書儀立刻退縮:「我怎麼能這樣對我媽?」只是,在此之前,電影並未鋪墊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導致以這場戲作為關鍵轉折顯得力有未逮。
「正常」人生的矛盾,痛苦顯得缺乏自覺
而書儀對「正常」的矛盾,更是反覆突兀。她與雪津有過這樣的對話:「你覺得我們這樣不對?」雪津察覺她的異樣,書儀:「我們這樣哪裡對了?」但她本不在乎他人眼光,後一刻卻毅然決然想要「正常」。這段對話甚至在年輕與中年後各出現一次,並不是多說幾次,情緒上的斷裂感就會變得合理。
正因為沒有好好交代書儀轉變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難以對她的選擇產生更深的同情。電影一開始,她早已埋藏年輕時的戀情,既走入婚姻,還成為多數人稱羨的醫師娘;如果說,這些選擇都是她勉強自己作個「正常人」的不得已,也還能「被」成為人生勝利組,然而一路走來,這些其實都是她的選擇,是她親手經營的牢籠,即便能理解那樣的她還是會痛苦,但如此缺乏自覺,終究顯得故作無辜。
從劇情到人物,形式化的工具執迷
此外,全片也有過於仰賴「形式」的問題。比如有場戲,書儀半夜起身倒水,沿路開了4~5盞燈,正巧義峰加班後返家,性致一來卻求歡被拒,他悻悻然走回臥房,隨手一一關掉了她剛打開的燈,屋子重新陷入黑暗,只留下廚房裡孤立的書儀。這象徵不言可喻,卻過於執迷以形式表現角色內心,徒留鑿斧之跡。
人物缺乏深度,使他們都成為某種工具人:書儀,就是要讓人同情的,義峰,就是要讓人恨惡的,雪津,想讓人嚮往,天瀚,則是為了展現「原諒」;所以他們的言、行注定分裂,無關合理與否。
例如,義峰抱怨「這兩個孩子見到我就像見到外人一樣」,但剛剛小兒子明明還央著他講故事,是他藉故拒絕;聽到這句話,書儀提議全家出遊增進相處,義峰反倒無情表示休假只想在家休息。所以他的抱怨真的只是抱怨,未曾想為自己的任性承擔結果,他似乎只對成為院長感興趣,家庭不過是門面。當他將書儀趕出家門後,看似不可能原諒妻子的背叛,到了片尾卻又突然變成體貼的丈夫,要帶她出國治療遺傳眼疾?這樣的反轉與前段鋪陳完全脫節。
無法從全局認清問題,責任首歸導演
不只人物成長的變化處理得不夠細膩,更是經常陷入某種耽溺,導演無法站在全局來看整場演出的荒謬。當要揭曉書儀、雪津、天瀚三人的關係,整個情緒該是幾乎擦槍走火那般緊繃,但吳可熙那始終緊蹙的眉頭實在太過火,反倒使三人對峙的鏡頭極其怪異。
其後,書儀和雪津談起天瀚:「過去都是別人喜歡天瀚,這次倒是他第一次喜歡人」,雪津竟說:「可以說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嗎?」以書儀那麼在意母職的人設,她居然不急著釐清兒子的情感處境,卻在這不合時宜的玩笑後與雪津再度發生關係,實在匪夷所思。而天瀚也因此撞見了她們的秘密,憤然離去,卻在下場戲中,輕易理解媽媽的不快樂,支持媽媽離開無愛的婚姻,態度的轉折也無憑無據。
這部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沉浸在書儀不明所以的痛苦裡,它似乎想同時談同志戀情、自我認同、父權束縛與親子傳承,但單個題材早已有佳作探討,這才混在一起談,卻又主題淺顯,整體節奏缺乏張力。再加上過多無謂的親密戲,反而削弱林依晨與吳可熙之間有限的火花,這一來也將錯把兩人(中年版)關係簡化為赤裸裸的情慾。
文宣寫的比電影有戲?真正的失明莫過於此
原以為不會再有像<默視錄 Stranger Eyes, 2024>那樣令人坐立難安的華語片,<失明>竟還是輕鬆超越了,但這終究不是一部片的失敗,而是就這麼「恰巧」齊集了華語影像創作上常見的毛病。這部片並沒有文宣寫的有洞察:「有時候,心底選擇性失明,比真正看不見,還可怕」,但或許真正的<失明>,說的就是創作者可能的盲點。
同場加映:
那些看與被看,導演丟了很多線索都嘎然而止<默視錄>:2024令人極其失望的華語片
女人不是一定要有母性<女兒的女兒>:女人為何要執著母職的人設?
通俗不過你我人生<壞教慾>:母子愛上同一人這類三立八點檔設定,請先學習阿莫多瓦
分手吧,因為我離不開你<頤和園>:許多情慾戲,但都好看的範例
因愛附魔<滿血復活>:怎麼覺得<失明>的文宣,直接挪給這部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