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小札 ]藝術視覺的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艾斯納強調了藝術教育對於培養視覺素養的重要性,透過藝術教育除了能使人學習到不同的藝術形式、風格和技巧,培養我們對視覺元素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更有助於我們賞析藝術作品,以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美感品味和創造力。本書可以說是我藝術教學生涯中的指引手冊,協助我釐清藝術教育如何影響我們的視覺文化,以及如何透過視覺文化豐富藝術教育體驗。



藝術視覺的教育

作者:埃略特‧W.艾斯納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部分重點整理:


  • 要瞭解藝術對人類經驗有什麼作用,必須對藝術本身有所分析
  • 要瞭解我們為何堅信藝術在教育中的任務並教導藝術,必須對藝術教育本身的歷史—社會—教育背景有所認識
  • 藝術學習的多面觀

→藝術的學習

-  不是一種單項學習

-  涉及藝術形式、創造力的發展、美感知覺能力、視覺藝術為文化現象的理解力

→要瞭解藝術的學習,必須注意:

-  人如何學習去創造具有美感與表達特性的視覺形式➪製作的

-  人如何學習去觀察藝術作品和自然界的視覺形式➪批評的

-  藝術的理解是如何產生的➪文化的

  • 理論推測談兒童藝術的變遷

→關於兒童繪畫所顯現的心理學類型,李德寫道:一方面是古今藝術的類型,另一方面是性情或人格的類型

➪它們之間的平行性(parallelisms)也許不太正確,而無論何種情況,

    我們也無法肯定的說所有這些類型都是假設的。

➪曾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藝術和人格雙方確實有好幾種不同類型,並且

     相互依存,在任何有關藝術教育層面的考量上,這是極為重要因素。

◆外向思考型的標準(extraverted thinking type)

  普天之下的藝術差不多是在此標準下進行教學

◆內向思考型的標準(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比較先進的學校,此標準受到默許

➪此階段教育應當有最寬大的容忍雅量

➪藝術教師的首要目標應是使兒童的性格與表現它的模式產生最 

   大的關聯

→李德的文章

    - 旁引古代人文主義的資料和現代科學研究來支持論點

    - 此豐富的資料中出現一種不明確的折衷論,使讀者自始至終無法知悉其本意。

     - 用來說明兒童藝術所作的假設、推論不夠嚴謹,敘述曖昧、含混以至於難以從科學上證實

      - 提出之證據是類推而非實驗得來

      ➪對藝術、兒童和教育的論述令人鼓舞且所見廣博,目前尚未能被實驗學界所確認

  • 瑪克菲受過行為科學和藝術創作的訓練,嘗試以前者發現的概念與理論去解釋後者發生的事情,使其建立了她所謂的「知覺-描繪理論perception-delineation theory」,包括四項因素:

1. 兒童具備的狀態

兒童的生理發育、智力、知覺發展、反應型態和文化習性等條件

2. 兒童工作時的心理環境

存在環境中給他的壓力與支持程度和獎懲的數量與輕重

3. 資訊的處理

此因素受下列事項影響:兒童處理細節的能力、處理不勻稱細節的能力、智力以及他所持有的知覺組成的類型

4. 描繪的技巧

兒童掌握媒體的能力、創作能力和設計形式品質的能力

  • 瑪克菲對會影響兒童在藝術發展之因素的概念,設立了廣泛的基礎以區分前述四項因素。這些因素對兒童藝術作品的本質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影響人類的任何活動。
  • 瑪克菲的觀念並非從單獨的理論參考架構發展而來,而是包容兩種以上的學理(瑪克菲理論的一大限制)

➪好處:就研究現象提出廣泛的見解

➪缺點:容易造成不連貫與曖昧的情形,尤其是當據以推演的假設並不相互通用的時候更嚴重

  • 與製作視覺藝術形式有關的四大要素:

1.處理素材的技能

2.知覺下列質感關係的技能:

作品本身產生的形式間的關係

周遭所見的形式間的關係

視為心理意象的形式間的關係

3.作者在所用素材的極限內,創造滿意形式的技能

4.創造空間秩序、美感秩序和表現能力的技能

  • 為表達視覺意義所進行的視覺符號發展,從以下三方面建立:

1.形式可以當作象形文字來使用

2.可以用來模仿我們所處的視覺環境

3.可以用於表現情感

➪差異雖然在理論上比現實上的視覺藝術本身更明顯,若將這些差異當作分析上的工具,便達到目的

  • 象形藝術

➪幼兒使用象形文字的藝術去涵蓋其想表現的若干形象、觀念或對象

➪對六、七歲以下的兒童,此種表現模式經常能符合其目的。

用圖像為「替身」來取代其看到或想像的東西,而不考慮圖像與其應表現者之間的關係

  • 具象藝術

➪以某些素材創造視覺世界的形象,此種表現模式的意圖不只是運用象形圖形或形式符號作代表,而是要刻意去模仿

➪ 兒童必須克服所有透視、光線、陰影和顏色等問題,便可得到許多視覺上的訣竅,當作一部分的藝術資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蟲少女yihsuan的沙龍
18會員
32內容數
一個喜歡藝文、爬蟲並且努力生活的人♡
2024/10/24
繼先前分享了《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一書的閱讀小札,本次要延伸推薦的是同為宋如瑜老師書寫的《華語文教學實務》。倘若您是對華語文教學感興趣的讀者,建議您可以從前篇的書籍先入手,再進入本書,才能由淺入深,更加了解宋老師在書中提及的內容喔!
Thumbnail
2024/10/24
繼先前分享了《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一書的閱讀小札,本次要延伸推薦的是同為宋如瑜老師書寫的《華語文教學實務》。倘若您是對華語文教學感興趣的讀者,建議您可以從前篇的書籍先入手,再進入本書,才能由淺入深,更加了解宋老師在書中提及的內容喔!
Thumbnail
2024/10/19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2024/10/19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2024/10/14
修讀教育學程和實施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評量」這個環節總是有許多的困難,需要教學者不斷的思考、調整。在評量或測驗學生學習成果時,往往會以成果去做評估的基準,但是每位學生所適合的評量方式卻不盡相同,未必每位學生、每種科目都適合使用固定一種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2024/10/14
修讀教育學程和實施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評量」這個環節總是有許多的困難,需要教學者不斷的思考、調整。在評量或測驗學生學習成果時,往往會以成果去做評估的基準,但是每位學生所適合的評量方式卻不盡相同,未必每位學生、每種科目都適合使用固定一種的評量標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故事是為了逗人開心, 有些故事是為了教人道理, 而有些故事,則像是一扇窗, 推開它,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風景。 艾德・維爾 的《這就是藝術家》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不是一本五分鐘學畫畫的書, 也不是一本傳授藝術知識的書, 甚至它沒有半點說教的意味,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故事是為了逗人開心, 有些故事是為了教人道理, 而有些故事,則像是一扇窗, 推開它,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風景。 艾德・維爾 的《這就是藝術家》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不是一本五分鐘學畫畫的書, 也不是一本傳授藝術知識的書, 甚至它沒有半點說教的意味,
Thumbnail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Thumbnail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Thumbnail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一個逐漸被視覺文化滲透的世界」,現在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廣告媒體早已經從報章雜誌轉型到電視媒體,甚至是掌上媒介;過去需要栽培、訓練許久的演藝人員也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被模糊了界線。視覺影像大量充斥在你我的眼球之中,就彷彿所見之處皆媒體、處處皆影像,正因四處皆影像,才更該學習如何觀看。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一個逐漸被視覺文化滲透的世界」,現在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廣告媒體早已經從報章雜誌轉型到電視媒體,甚至是掌上媒介;過去需要栽培、訓練許久的演藝人員也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被模糊了界線。視覺影像大量充斥在你我的眼球之中,就彷彿所見之處皆媒體、處處皆影像,正因四處皆影像,才更該學習如何觀看。
Thumbnail
是本很適合「家長」的工具書 書中先講述作者從藝術小白對於職場的影響 進而走向看畫之於現實生活的心路歷程 看「畫」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再用很多研究成果支持「看畫」的優勢, 最後實際實施孩童的看畫=賞識思維教育 到底長期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成效呢?
Thumbnail
是本很適合「家長」的工具書 書中先講述作者從藝術小白對於職場的影響 進而走向看畫之於現實生活的心路歷程 看「畫」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再用很多研究成果支持「看畫」的優勢, 最後實際實施孩童的看畫=賞識思維教育 到底長期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成效呢?
Thumbnail
「會觀察之眼」(The Seeing Eyes) 是什麼?「視覺失明」(Visual Blindness)? 可以訓練眼睛與大腦重新看見(See)!?
Thumbnail
「會觀察之眼」(The Seeing Eyes) 是什麼?「視覺失明」(Visual Blindness)? 可以訓練眼睛與大腦重新看見(See)!?
Thumbnail
生於德國、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曾說:「邏輯會帶你從 A 到 B。想像力會帶你到任何地方。」(Logic will take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Thumbnail
生於德國、擁有瑞士和美國國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曾說:「邏輯會帶你從 A 到 B。想像力會帶你到任何地方。」(Logic will take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Thumbnail
ArtiMate 藝萌 在接觸學校老師時,他們表示每當學校面臨要削減財政預算時,最先被開刀的就是視藝科支援培育的活動經費;據我們所知 STEM :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通常優先於人文學科。 然而,研究繼續顯示藝術是有價值的、有益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Thumbnail
ArtiMate 藝萌 在接觸學校老師時,他們表示每當學校面臨要削減財政預算時,最先被開刀的就是視藝科支援培育的活動經費;據我們所知 STEM :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通常優先於人文學科。 然而,研究繼續顯示藝術是有價值的、有益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 03.《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 04.《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 0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藝術史到當代評論】 ​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 03.《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 04.《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 0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藝術史到當代評論】 ​
Thumbnail
從「觀看藝術」到「鍛鍊思考」,從「讓思考可見」到「善用圖像表達」,視覺表達力在現今教育場域已普遍被重視,所指的不只是「敘事」、「敘思」、「敘理」,還要可以「敘感」、「敘情」、「敘念」。讓在腦中運作的感知、思維和決定,可以順暢傳遞給對方或社群,與之連結溝通,甚至是對社會發聲與倡議。
Thumbnail
從「觀看藝術」到「鍛鍊思考」,從「讓思考可見」到「善用圖像表達」,視覺表達力在現今教育場域已普遍被重視,所指的不只是「敘事」、「敘思」、「敘理」,還要可以「敘感」、「敘情」、「敘念」。讓在腦中運作的感知、思維和決定,可以順暢傳遞給對方或社群,與之連結溝通,甚至是對社會發聲與倡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