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顧者

含有「家庭照顧者」共 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今天,我想好好抱抱自己,跟自己說,你已經盡力了🙆‍♀️👍
在傳統社會,為什麼家庭照顧責任總落在媳婦身上?從我母親那一代的韌性與辛苦談起,延伸到長期照顧中的性別不平等與CEDAW觀點,反思愛與責任如何公平分擔,讓照顧不再是單一性別的沉重負擔。
Thumbnail
長女病那本書就是如此,今天還看到新聞說現在南韓人喜歡生女兒,因為老了女兒會照顧他們............................................ 不分東西方......都是一樣如此,唉
微微奇-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9
跳鼠飛行日記 謝謝拍拍🥹,我現在所看到的改善是性別與照顧責任這部分的改變,責任上慢慢不會全都落在長女或媳婦的身上,這部分是我觀察到的性別平等照護的改善。 跳鼠大大提到的,現在真的少子化,家屬能分擔的力量變得更有限,在現場常常看到一個兒子或是一個女兒,就要扛起全部照顧壓力。我剛好完成的新文章就寫到一位兒子照顧爸爸12年後最後的感觸,有空可以來看看 👉 https://vocus.cc/article/68a3e470fd89780001898e51
誰來聽聽病人的聲音? 走廊裡,照顧他的阿姨皺着眉一再抱怨: 「他什麼都不吃,還一直兇我!」 大哥滿臉無奈: 「我知道照顧我很辛苦…… 但我是病人,我也很辛苦啊。」 其實傾聽、尊重自主、體諒雙方辛苦,共同走向病人想要的生活。少一分為你好,多一分你好嗎,才能讓治療之路不只是存活,而是活得自在、有尊嚴。
Thumbnail
「我不要吃啦,不餓啦~」 這是不是你常常聽到的話呢? 照顧長輩久了,最怕的就是「不吃飯」!。 你可能費盡心思準備了菜,甚至刻意弄得漂亮一點,卻在端上桌後被這一句話澆了一大盆冷水。 那種失落感....其實沒有人說得清楚。 --- 後來我學會很多時候長輩不吃飯,未必只是生理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探討華人家庭照顧重症病患的辛酸血淚史,作者譚蕙芸以自身照顧中風父親、失智母親及思覺失調兒子的親身經歷,搭配學術理論及新聞事件,呈現照顧者在家庭、社會及文化價值觀衝擊下的困境與掙扎。文章並提出如何在溝通及資源運用上,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導致認知功能異常的疾病,會逐步影響日常生活能力,重度及末期者可能幾乎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對照顧者造成巨大的壓力與不同的挑戰。了解現行政策與資源,讓照顧者不孤單。
Thumbnail
長期照護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我們都曾在這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在愛與負擔之間苦苦掙扎。也許是因為責任義務,也許是出於自願或無奈,無論是什麼原因我們開始學習當一個溫柔的照顧者。 你或許沒有發現,那些每天一成不變的照顧動作, 那些在疲憊中仍然伸出的雙手, 那些一句又一句溫柔的提醒與鼓勵, 正悄悄
Thumbnail
也許,那是一個凌晨三點鐘。 你起身幫他翻身換尿布,然後輕輕關上燈後卻輾轉難眠。 也許是因為總是習慣一次又一次的把崩潰的情緒吞下去,換上一張微笑的臉說:沒事,我可以。 這些時刻沒有掌聲也沒有人給你勳章,但他們滋養了你每天的堅強與柔軟。讓世界上的某一個人,能夠在你的陪伴裡有尊嚴有溫暖。
你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用不完的體力, 可你卻日復一日,撐著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 你不是神,既沒有被賦予神力也沒有天使的魔法 但你用一顆疲憊卻仍願意付出愛的心 在做著每天的奇蹟。 你在不能安心入睡的深夜中,忍住眼淚繼續鼓勵 你在被誤解被責備的時候還選擇了不吵不鬧,默默承受。 這
當「照顧」變成「控制」,長輩的尊嚴何去何從? 在長照現場,我們時常看到一幕幕令人不忍的畫面—— 長輩被綁在床上,雙手無力掙扎,嘴裡喃喃地說:「拜託,幫我解開繩子……」 但照護者卻說:「阿公,你有穿尿布,不用解開。」 這句話,乍聽之下或許合情合理,但它真正反映的是長照體系中,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問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