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譚蕙芸所著的《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以下簡稱《家鎖》),是很奇妙的體驗,自己不斷由「一般讀者」及「畢業照顧者」身份切換,除了欣賞作者的說故事技巧外,亦從她的「真人真事」身上,找到對應自己狀況的部分,然後不斷地被「當頭棒喝」。《家鎖》書中不只個人經歷,有時還輔以學術理論解說,還有這三十多年來香港發生過,精神病患者病發引起的新聞事件,讓讀者稍微抽離,用客觀的角度看待如此血淋淋的照顧者故事。
每個照顧者都有自己「波瀾壯闊」的家族史故事(雖然集合中風老爸、失智老媽及思覺失調兒子,應該很偶然),但同時身為記者及大學講師的譚蕙芸,把看似很juicy及矚目驚心的自身經歷,包括:約三十年來「困」在加拿大大屋的封閉體驗,曾經亦師亦友的父親變得陌生霸道,多年來與兄長既近且遠的糾結關係…她皆以最平實的筆觸寫出來,儘管看的時候饒有趣味,但一想到全是「真人真事」,夜深時候都覺得「毛管戙」(毛骨悚然)。

《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電子書封面),出版社:春山出版
某程度上,跟病患者(無論是精神病,或者失智/認知障礙症)相處的模式相似,要換個方法,用他們明白的語言去說明情況,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其實後半部作者也用了很多實例,說明自己如何「換個說法」,說服家人接受自己的安排,像如何說服向來自認「一家之主」的父親願意聘請外傭,當中的思考過程及遊說工作(例如求長輩說服父母接受外傭),很像玩電動遊戲破關升級那種「鬥智鬥力」,出乎大眾意料之外!
可能有些人認為,只要照顧者有錢、資源及人脈,就會比其他家庭經輕鬆容易,甚至「幸福」得多,但是過來人都明白,面對專屬照顧對象的不同突發狀況,當下的徬徨無助並非能夠用「錢、資源及人脈」去解決;當然照顧不是「鬥慘」(比較慘況),而是為其他照顧者提供參考經驗。儘管每宗「個案」都是獨特的,每位照顧者的無助經驗,根底裡有著相似的特質——對傳統華人家庭來說,就是所謂的「孝道」及「親情」,它們建構了一代人的價值觀,同時亦衍生更多難以言喻的悲劇。
看《家鎖》有時感同身受,有時又能冷靜思考,如此既切身又抽離的體驗,為現在及將來身為照顧者的自己,作出一個溫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