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含有「日治時期」共 2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絕對是我一生中難忘的旅行 錐麓古道,太魯閣峽谷的鬼斧神工 錐麓古道,這條鑲嵌在太魯閣峽谷峭壁上的天路,以其險峻壯麗的景觀,吸引無數健行者和探險家。這條古道不僅是一條步道,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訴說著太魯閣族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以及日本人開鑿的艱辛。 歷史故事 太魯閣族人的傳統獵徑: 在
Thumbnail
出生於1944年日治時期的治子,兩歲時才台灣光復,因此她有一個日文名字"朱扣(音似)",由於家人不識字,因此沒人懂這名字是甚麼意思,也不知怎麼寫,然後台灣就光復了。後來,聽人講,原來"朱"是取自她的中文名字"治"這字的閩南語音,"扣"則是"子"的日語發音,因此這名字的發音,就是"治子"。
宮田彌太郎(1906.9.4-1968.5.6),出生東京台灣成長,為一位廣義的灣生,身為東洋畫家入選全數日治時期官辦美展。亦擅長於版畫、報刊插畫以及書籍裝幀,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本文將以一手史料、美展圖錄、友人回憶等資料,盡可能完整呈現宮田彌太郎的一生。
Thumbnail
2019年時,台灣的警察制服宣布全面改版,上一次則是在1987年,睽違32年,警察們才終於迎來新的藏青色新式制服。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台灣警察制服就跟如今一樣,會定期更新、換裝。 日治時期的台灣,第一次引入了「西式制服」這個觀念。然而「制服」在當時不只是學生的制服,還有政府機關的制服「官員服制」
Thumbnail
坐落於台北植物園內的這棟「南門町三二三」木造平房,是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1930年代)興建的,在當時原本是作為茶屋的功能,因年久失修後來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與 堀込憲二 教授協助修復,「枯山水庭園」則是後來才新增的,邀請日本知名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
Thumbnail
某日,我忽然很想讀安倍能成(1883-1966)的文章,因手上沒原文資料,沒法對他有更深入的認識,於是就到青空文庫找尋。可惜的是,該網站僅只公開〈初旅の残像〉這一篇遊記,主要記述安倍返回故鄉愛媛縣松山的人情與風景。對研究者而言,這篇有著鮮明時代印記的隨筆,發表於中日戰爭的1937年,仍然有超乎政治之
如果歷史是一面時光鏡子、那麼時光鏡子到了現在就是一種照明與反映現況的融合。台灣曾經走過多達煤礦開發史共經歷了約一百二十五年。這一百二十五年橫跨清代、日治時期、民國時期的台灣礦業造就出台灣從貧困到經濟發達的年代。新北市平溪區的菁桐地區石底大斜坑曾經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礦區,這裡就是能源開發的一個歷史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藝術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演變,揭示了這項藝術形式在政治與社會變遷中的位置與重要性。文章中提及了幾位關鍵藝術家如林之助、陳澄波和郭雪湖,以及他們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尋求藝術的自我認同和發展。透過回顧,深入瞭解臺灣美術的文化寶藏,並對未來的探索充滿期待。
Thumbnail
跟日冕超有共鳴,這次在北美館也是非常喜歡冬日!不過整體上來說,還是邊看邊想念《不朽的青春》⋯⋯可能在那之前對膠彩畫/台灣日治時期的藝術幾乎無了解,第一次的體驗總是印象最深刻最難忘 : )
我們的三義之旅從三義木雕博物館開始。三義是台灣著名的木雕藝術之鄉,博物館內展示了許多精美的木雕作品,從傳統的宗教雕刻到現代的藝術創作,每一件作品都讓人驚嘆。透過導覽解說,我們了解了木雕的製作工藝與文化背景,孩子們也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午餐時間,我們來到三義老街品嚐美食。這裡的客家
Thumbnail
  第一天的行程從台中著名的國家歌劇院展開。這座由伊東豐雄設計的建築以其獨特的流線形曲面而聞名。走進歌劇院,宛如進入一個藝術的迷宮,處處充滿創意。我們參加了導覽活動,了解了這座建築的設計理念,也拍下了不少美麗的照片。歌劇院周邊的綠地和商圈也很熱鬧,我們在附近的咖啡店稍作休息,品嘗了當地有名的手沖
Thumbnail